上一些文字是筆走偏峰,這一會兒再收回來。韓行回到了聊城後,還是和陳蘋繼續領導著第六區工業局的工作。韓行的工作也是非常有特點,經常晚上插上門,獨自把自己關在屋裏工作。第二天一早,把打印好的一些文件不是拿到了機械研究院裏,叫工程師們拆圖紙,就是到辦公室裏,把自己的一些資料交給辦公室裏的那些秀才們,叫他們按照自己的綱目,依次辦理。
至於戲子潘小安和萬能神手倪時遷,韓行叫他倆成立了一支保安隊伍,潘小安任隊長,倪時遷任副隊長,專門負責工業局的保安工作。這個部門極其重要,要是叫日本人掏了老窩,那就麻煩了。
玉石女呢,好像這一陣子也並不急於對韓行追查黃金的事了。她不追問,韓行也就裝傻賣呆,不提這個事了。韓行把玉石女安排到辦公室裏,雖然她文化不高,但也叫她長點兒見識,學點兒管理經驗。
至於趙洪武呢,為了工作方便,韓行叫他城裏開了一間雜貨店,這也算有了一個地方作掩護,軍統的那些特務們有了一個安身之處。雜貨店和工業局還安上了電話,以方便於和趙洪武的隨時聯係。
工業局的工作確實是卓有誌效,經過各部門的努力,三天後,招商引資會將要在聊城的金豪大酒店舉行。
在工作之餘,韓行也向陳蘋說起了個人的問題:“陳蘋啊,別人都說聊城共產黨的老窩子有兩個,一個是政訓處,另一個就是工業局了。”
“噢”陳蘋白瞪了韓行一眼說,“你也是這麼想的。”
韓行說:“那是噢,我又不傻,別人都能看出來的事啊,我更能看出來了。政訓處就不用說了,張維翰啊,姚第鴻啊,不用說,就是共產黨的頭子,可是工業局你知道共產黨的頭子是誰嗎?”
陳蘋故作迷糊地說道:“不知道啊,你知道是誰?”
韓行嘿嘿一笑:“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就是你啊!”
“別胡說了。”陳蘋又瞪了韓行一眼。
她不承認,也不否認,那果真就是共產黨的重要負責人了。韓行說:“咱倆工作了這麼長的時間,還有後世的緣分,我的組織關係是不是也該恢複了。”
“你的組織關係,你的什麼組織關係?”陳蘋瞪起了眼睛,“你找你的市黨部啊,像你這樣的老國民黨員,還有軍統的背景,找我瞎咋呼什麼,我又不是你的領導!?”
韓行心裏大呼,冤枉呀,此韓行非彼韓行,我是老共產黨了,如今卻被排斥在黨的組織之外。這話可怎麼說呢,要是實話實話,陳蘋一定以為自己是瘋了。
好在陳蘋也算通情達理:“你的所作所為,人們都看到了。不管你是哪個黨派,隻要你是抗日的,我們就是同誌,就是統一戰線的好同誌。”
“好罷!”韓行無可奈何地說,事情也隻有到了這一步了,自己先表現一番,等到了一定時機,他們再不讓自己恢複關係,自己就要發脾氣了。
“那批黃金還好吧?”韓行又問陳蘋。
陳蘋笑了笑說:“好著哩,按照預先的約定,咱倆誰想動那批黃金,都得先要給對方打個招呼。”
韓行點了點頭,心裏卻在想,話是這樣說,你可別說話不算話啊!
在預訂的金豪大酒店客房裏,還沒到三天,韓行就接待了不同尋常的三撥人,第一位先生是個小個子,小眼睛,黃黃的臉膛,戴著一個普通的呢子禮帽,進門後先給韓行恭恭敬敬地舉了一個九十度的大躬。
韓行心想不對呀,隻有日本人才鞠這樣的躬呀。果然,那人客氣地說:“在下叫李秋,特來參見韓行局長。”
雖然他說的中國話很流利,但是憑著多年的經驗,韓行還是感覺到他身上的中國味兒不是很足,有點兒太做作了,於是,韓行點破他說:“恐怕你是日本人吧!”
李秋愣了一下,這短短的一愣,韓行知道他不是中國人了。他說:“我的日本名叫田原二,特來拜見韓行局長。中國有句話講,醜媳婦早晚要見公婆,我也不怕你笑話了,也好早早亮明了身份。”
韓行也笑了笑說:“我喜歡胡同裏趕豬——直來直去,田原二先生如果有什麼事的話,就請說吧!”
田原二微微地笑了笑說:“難道你就這樣請客人站著說話嗎?”
韓行一想,也對,中國是禮儀之幫,雖說早已經開戰,人家早就對你不禮儀了,但是大人不記小人過,他雖然不算人,但是大麵上的禮貌還是要講的。於是,韓行大方地一擺手,請他坐,然後喊了一聲:“上茶——”
辦事人員趕緊上來了香茶。田原二左手端起碗來,右手拿著了蓋,撥著碗邊上的茶葉根,抿著嘴仔細地喝著茶,一邊還在回味著中國茉莉香茶的味道兒。
韓行不慌也不忙,知道他早晚要放屁。
田原二假裝斯文地矜持了半天,才說:“聽說韓局長要大興工業,不知搞得什麼項目?”
韓行若無其事地說:“其實也沒有什麼,就是一些醫藥啊,機械啊,食品啊之類的一些東西,你們大日本帝國科學大大的,還在乎我這些小玩藝嗎!”
“不知你是否能拿出一些招標的項目和資料,讓我瞧瞧?”
“嗯,可以的,”韓行就拿出了1張醫藥招標單,上麵寫著青黴素、紅黴素、慶大黴素的一些招標書。招標書上隻是對這幾種藥有一些簡單的介紹和招標的方式,核心機密,可一點兒也沒有透露。
田原二對青黴素聽說過,但是對於紅黴素和慶大黴素聽也沒有聽說過。青黴素是1928年由英國細菌學家亞曆山大?弗萊明發明的,但是青毒素的提純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這使這種藥物在大量生產上遇到了困難。 1935年,英國病理學家弗洛裏和僑居英國的德國生物化學家錢恩合作,重新研究青黴素的性質、分離和化學結構,終於解決了青黴素的濃縮問題,使青黴素能批量生產。以後青黴素的研製和生產轉移到了美國,青黴素的大量生產,拯救了千百萬傷病員。青黴素、原子彈、雷達並列為當時的三大發明之一,那是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