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個師團為強加重武器的第13師團和第16師團,這兩個都是甲種一流師團。他們負責正麵突破,擊退張自忠兵團的防禦陣地。
而岡村寧次特別配備的那個騎兵第14旅團,則是突擊的主要力量,他們需要沿著襄花公路,在步兵部隊之前1到2天的距離突進。
日本騎兵以機動能力的絕對優勢,搶在國軍增援到達之前,甚至國軍一線部隊退到二線陣地之前,徹底擊潰國軍現有的防禦體係,占領外圍包圍圈的重要支點。
岡村寧次使用騎兵旅團作為主要的突擊力量,也是一招妙招,或者說一部大膽的戰術。
同在南昌集中100多輛坦克,組成坦克突擊群一樣,這又是岡村寧次的一個新的戰法,他認為這樣一定會打李宗仁一個措手不及。
岡村寧次知道李宗仁是一員名將,又是一個相當厲害的職業軍人,李宗仁一定會對公路進行破壞,防止日軍坦克大量突擊。
日本坦克雖然都是輕型坦克,但也無法越過這些複雜的地形和被破壞的公路。
所以,此時如果像南昌一樣,來使用坦克集群,是不太現實的(南昌戰役中,國軍沒有來得及破壞公路)。而且同江西北部平地較多的地形相比,湖北北部和西部的複雜山地河流,也不適合坦克大規模使用。
此時岡村寧次認為,如果單純使用步兵作戰,恐怕很難獲勝。李宗仁隻要判斷出他的意圖,一定會組織部隊突圍和後方部隊的增援,同第五戰區近在咫尺的第一戰區就有幾十萬大軍。
一旦第一戰區部隊增援過來,隨棗會戰日軍也就必敗了。
因為日本步兵師團和國軍步兵師的機動性其實差不多,日軍步兵不可能趕在國軍步兵突圍或者回防之前完成包圍圈。
但是,岡村寧次認為:李宗仁不可能想到他會大量使用騎兵作戰。
李宗仁製定的任何防禦計劃,一定是根據日本步兵的前進速度。
如果李宗仁估算的是步兵的前進速度,那麼岡村寧次就高出一籌。因為騎兵行軍速度是步兵的一倍左右,這樣一來,李宗仁的援軍恐怕還沒趕到,戰鬥就要打完了。
而且按照目前張自忠兵團僅有5萬人來計算,想要阻擋日軍2個師團又1個旅團7萬多人,根本就是不可能的,所以日軍的進攻也不會有問題,穩操勝券了。
實際上,岡村寧次預計的同現實差不多,他幾乎實現了自己的計劃。
岡村寧次也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韓行的一個小小的坦克營,對日軍的騎兵大突進造成了重大的幹擾和破壞。
整個戰局是挺有意思的,日軍的騎兵14旅是避開中國軍隊的主力,快速地向北,沿著棗陽,唐河,南陽一線前進,而遊向前的坦克營呢,就緊緊地纏在騎14旅的後麵,就像是丟掉不了的一個粘粘糕一樣,緊緊地粘在後麵,不斷地殺傷著日軍、消耗著日軍、疲憊著日軍。
但是到了棗陽,韓行下令不追了,去找湯恩伯的31集團軍。
也就是在5月1日,日軍的左翼發動時攻的同時,日軍的右翼也展開了進攻。
日軍的右翼,也就是李宗仁的左翼,主要部署為日軍的第3師團。他們兵分兩路,一路是正麵突破部隊,主力從正麵全線攻擊,引誘國軍主力集結在隨縣一帶。這一線國軍有桂軍和中央軍31集團軍,也就是湯恩伯的主力集結,不用說,是很難打的。
另一路是做右翼包抄的,他們從東麵信陽出發,殺向國軍北麵重鎮桐柏,進而占領泌陽,唐河,完成北路的包圍圈。
右翼包抄的日軍也要前進100公裏,好在這一線國軍兵力很弱,又是兩個戰區的交界處,是防禦薄弱環節。
李宗仁在排兵布陣方麵,有一個比較奇怪的地方。
蔣介石已經明確下令:第31集團軍可於襄、花路方麵為第5戰區之總預備隊,不可使用過早。
但李宗仁卻仍然把湯恩伯集團軍放在了第一線,也就是距離日軍第3師團出發地不到20公裏的隨縣前線,顯然,這是一種反常現象。
韓行推斷,李宗仁顯然是有想法的,31集團軍戰鬥力遠強於川軍,如果讓川軍正麵對抗第3師團,可能擋不住,導致正麵出現問題,隨棗地區可能就守不住。
隻要31集團軍在正麵堅守一下,等到孫連仲集團軍南下趕到這一線,就可以有效阻擋日軍推進,那麼31集團軍就可以無需撤退。
就算是孫連仲無法及時趕到,到山窮水盡的時候,讓湯恩伯撤退,或者轉移到複雜的桐柏山區,也是可行的。
雖然是這樣,這終究是極為危險的。
因為日軍主攻的目標就是31集團軍,為了消滅該集團軍肯定不惜一切代價。如果31集團軍沒有及時撤退成功,或者孫連仲集團軍不能夠及時南下,31集團軍就算能夠退到桐柏山區,在日軍重兵圍剿下,恐怕凶多吉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