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是這樣,但我們無愧(1 / 2)

時代在前進,社會在發展,而時光似乎也在加速度的流逝,向我們苛刻的逼仄。當新世紀的晨鍾豁然鳴響時,驀然回首,我們已走過了大半的人生。

如果說生存本身就是一種幸運的話,那麼三十年後今天我們又相逢相聚,那應該是一種天緣了。淚光,波動在久遠的記憶裏,攪動著曆史留給我們的那許多蒼涼、苦難、堅強和成熟。一切的一切,無論怎樣遙遠,此時此刻仿佛就在昨天,仿佛大家都還年輕、狂熱、單純、衝動、莽撞、勇敢,正在滿身血汗跌跌撞撞地向前邁進。

生活對於年輕的我們曾是多麼美好。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沐浴著黨的陽光,熏陶著雷鋒叔叔的祥風,在碧藍如洗的晴空裏放飛著理想的白鴿: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鬥……

三十年前的花季少年,如今已是滿頭秋霜。那個時代留下的東西太多太多了,滾滾滔滔地從我們的心底湧流出來。我們一忽兒噙著淚花,一忽兒忘情大笑,一忽兒陷入思念。那段曆史老是在我們感情的潮水裏浸來浸去。

於是,三十年後我們又聚在一起,難解的“知青情節”牽拽著我們再次向歲月年輪的縱深回望。

當年如花似玉的姑娘,紅顏褪盡,眼角的細紋裏寫滿了風雨;當年虎氣生生的小夥子,沉穩老練,花白的鬢角上掛滿了成熟的滄桑。麵對曆史,人生的教課書已讓我們學會了沉靜,領悟了冷峻。

沒有了抱怨,沒有了詛咒,也沒有了當年的那種笑唱大風,更沒有了那種無可奈何。我們隻是深情的注目,掛著笑淚卻極力透過時光隧道的無情尋找著當年的影子。他、她、他、她……他、她!

那對美麗親切而又是那麼熟悉的倩影悵然不見!

隻一聲低啞的歎息,便讓我們的眼睛裏又驟然潮濕,讓我們的心中雁叫啾然——

王普濟!李玉蘭!

一個悲楚淒清的讓人心緊的故事竟在上山下鄉的破折號之後,又濕漉漉地展開……

他們二人雖然同在濟南鐵路第一中學共校,其實也和我們大多數同學一樣並不認識,共赴茌平插隊落戶,卻把早就相識的、並不相識的和剛剛認識的同學聚在了一起。下鄉知青聚在一起,就有了兄弟姐妹般的親切和坦誠,茌平的土地上鑄就了我們絕大多數同學的共同愛憎和共同的魂靈。

1970年4月6日,王普濟、李玉蘭和另外9名濟鐵一中的同學風塵仆仆地來到了茌平,落戶在城關公社何潘大隊的三裏村,開始了他們的知青生涯。三年以後,在村裏小學當民辦教師的李玉蘭被推薦到棗莊師範學校上學。

在何潘大隊的知青小組為李玉蘭舉行的歡送會上,人們都說了許多真情漾溢的希望和祝福的話,唯獨王普濟默默無語。後半夜,一支淒涼婉轉的口琴聲在王普濟宿舍裏嗚哇嗚哇一直吟訴到曦光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