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醫藥院校大學生創業教育探究(1 / 3)

中醫藥院校大學生創業教育探究

教育管理

作者:王倩等

摘要:中醫藥院校深入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不僅可以解決中醫藥院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也是促進中醫文化發展的重要途徑。本文以電子商務課程在中醫藥院校的開展情況為例,通過調查分析中醫藥院校大學生的創業素質現狀及創業教育情況,提出了改進中醫藥院校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相關對策。

關鍵詞:中醫藥院校 創業教育 對策 電子商務

隨著高校招生規模急劇擴大,中醫院醫務人員相對飽和,中醫藥院校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已成為製約中醫藥院校發展的重要難題[1]。麵對激烈的就業競爭壓力,大學生自主創業成為解決中醫院校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重要途徑。

中醫藥院校承擔著培養中醫藥人才的使命,人才的培養決定著中醫的發展水平[2]。大學生創業教育是培養大學生創業意識、創業能力的教育,更是適應當前就業競爭形勢的需要、拓寬大學生就業新視野、提高大學生核心競爭力重要手段[3]。因而,重視並加強中醫院校大學生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的研究,構建適應社會需求和時代變化的創業教育模式,是培養大學生的競爭能力和創業素質、促進中醫院校發展的重要途徑。其中,網絡創業是一種廣受大學生歡迎的創業形式。網絡創業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麵網絡創業是大學生自我價值的一種實現形式,可以緩解就業壓力,另一方麵以遵循市場規律為平台的網絡創業也給大學生帶來了挑戰。因此,學生急需專門針對網絡環境開設的創業教育課程以指導實踐,而基於電子商務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也正逐漸成為目前高等教育領域的研究熱點。本文通過調查分析了北京中醫藥大學在校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能力、創業教育及應用的現狀,了解了中醫院校大學生在自主創業方麵的優勢和劣勢,以電子商務課程為例,結合本校開設的其他創業教育課程,對北京中醫藥大學創業教育提出新的改進對策和建議。

一、中醫藥院校大學生創業意識調查

李誌等人在《當代大學生創業意識問卷的初步編製》中提出了五因素結構模型,將創業意識劃分為創業情感意識、創業需要和動機意識、創業價值意識、創業風險意識和創業素質意識。根據此理論,我們從五個方麵出發,設計15道打分題,如題項“創業對我而言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就是對創業情感意識的考察。以下是統計結果:

北京中醫藥大學大學生創業意識平均值為78.57,創業情感意識(65.42)、創業需要和動機意識(73.33)低於整體平均值,而創業價值意識(81.25)、創業風險意識(85.14)和創業素質意識(87.70)則高於整體平均值。這說明北京中醫藥大學學生的創業激情和創業熱情不高,不具有充足的創業需求和創業動機,普遍認同創業的收益(價值)與風險並存,並認為創業者需要具備相應的素質才能夠完成創業活動。

出現上述結果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相較於綜合院校而言,專業院校的學生往往對自己所學領域的研究較為深入,而對其他行業的了解相對局限;此外,專業學校的學生層次相對單一,人員構成的單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思維的活躍度。另一方麵,中醫藥院校自身與中華傳統文化一脈相承的保守性導致了學生整體思想的中庸——自我管理而不放縱本性,追求自我修養達到理想人格,把自我完善地更好而非尋求自我突破或創新。同時,醫學院校由於主流專業的學習內容複雜、承擔責任重大,學生的精力主要都投放在學習上,加之就業方向較為明確,學校也不會特別注重學生創業意識的培養,所以學生對於創業的激情、需求不會很高。而作為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對於價值、風險的認識都趨於理性,也越來越認可自身素質在創業活動中的作用。

二、中醫藥院校大學生創業能力調查

胡瑞年等人在《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八項技能”》中對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技能作了總結,共分為八項:目標能力、專業能力、轉化能力、營銷能力、社交能力、用人能力、創新能力和把控能力。基於此,我們將中醫藥院校大學生創業能力分為目標能力、知識儲備及轉化能力、社交和用人能力、創新能力四個方麵,設計12道打分題,如題項“我能夠很快的與陌生人熟悉並且取得他人的信任”就是對社交和用人能力的考察。以下是統計結果:

北京中醫藥大學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平均值為66.22,目標能力(69.31)、社交和用人能力(69.17)略高於整體平均值,知識儲備及轉化能力(65.97)、創新能力(60.42)則低於整體平均值。這說明北京中醫藥大學學生對目標設定和規劃有一定能力,在社會交往和人才選用方麵也具備一定技巧,但是對於與創業有關知識的學習和實踐是欠缺的,創新思維也急需提升。

經過對自由問答題的分析可發現,被調查對象都接受了必修課程大學生職業成才與發展的學習,作為結業考核,都完成了一份詳實的個人職業發展規劃報告,對於學業和職業都做出了明確的規劃,目標能力在經過學習後有所提升,而社交和用人能力也有相似的輔助性學習。這說明創業能力是可以通過創業教育培養的。所以創業是一門學科,並且和其他學科一樣可以通過學習擁有這種能力(Drucker,1985)。對於社交和用人能力的另一種解釋則是大學畢竟不同於社會,大學的社交環境相對簡單,而大學生目前階段對於自身該項能力的評估更多的是出於理論知識的積累而非具體實踐,因而可能存在誤差。這樣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同樣是與實踐相關的知識儲備及轉化能力平均值較低,大學生確實需要走向社會,通過實踐才能夠對創業能力有清楚的認識。結合上文的分析,中醫藥院校自身的特點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傾向於傳承與發揚,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引起學校與社會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