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霧霾天氣淺析我國產業政策法
公共管理
作者:朱懷
摘要:這幾年來我國疆域上空常常籠罩著霧霾,其產生主要原因之一政府無底線地追求GDP最大化,導致我國經濟活動在實施過程中失去產業政策法的製約。隻有合理對產業規劃、組織、結構、技術和統籌布局進行幹預,才能保證產業政策法科學、有序地發展。
關鍵詞:淺析 產業政策法
產業政策法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是產業發展一定階段的產物。
一、產業政策法概述
1.產業政策法是國家和政府為了保證經濟有序、快速、科學地發展,而實施產業規劃、組織、結構、統籌布局宏觀調控過程中產生的法律規範的總稱。
2.我國產業政策法的基本原則
產業政策法遵循原則一是符合產業科學發展的客觀規律,國家在從計劃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過程中,立足於我國的產業不發達的現狀,針對國情調整產業政策,使經濟快速發展。二是市場調節原則,市場是產業資源最好指揮棒,通過經濟的杠杆,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和產業技術升級改造等。三是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原則,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產業規劃和布局要全盤考慮,突出重點是解決我國經濟落後的麵貌。四是注重長遠原則,產業政策法具有一定的時間性,但是目的為了企業的發展和狀大,要與市場長遠發展相結合。
3.產業政策法的特征
我國產業政策法的特征其一是時代性,產業隨時代進步而不斷發展的,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產業發展狀況、問題、要求和任務,①需要不同的產業政策法來調整和完善產業。其二綜合性,首先產業政策本身就是各個產業、產品的綜合體,產業政策法運用經濟、法律等手段調整和完善各行業產業發展。其調整對象、調整手段等都表現出綜合性。其三針對性,產業政策法往往是針對特定對象,如中國1993年頒布《科學技術進步法》。
二、我國產業政策法麵臨的挑戰
隨著國家市場經濟體製的確立,經濟全球化,我國產業政策法存在著極大的挑戰。
1.產業規劃重複,統籌布局不合理。一是有的地方政府看到別的地方某產業發展較好,就開始一哄而上紛紛規劃該產業,引起重複規劃。二是在引進企業時,不注重地方區域總體規劃,企業想在什麼地方建就在什麼地方建,有的汙染企業建在生活用水區和居民生活區的上風口,導致汙染重重,也是霧霾產生的溫床之一。
2.產權製度不清晰,競爭力差。多元化、股份製的企業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一種適合競爭的有效產權製度。但我國大型央企產權製度單一,效益低,監管不力,而且合資全民所有企業,管理簡單,易引起產權糾紛,如經濟學家吳敬璉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4年年會上發表國企混合所有製改革就提到了重審“顧維軍案”。
3.產業結構定位低。地方政府為了拉動GDP,不管引進企業符不符合該地區產業結構政策,不管企業是夕陽產業,不管企業是高排放產業,隻要投資建廠就行,導致產業結構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