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政府職能轉變:從管製到服務(1 / 2)

政府職能轉變:從管製到服務

公共管理

作者:李雲端

摘要:傳統管製型政府封閉、高度集權性、單一式管理模式等特點與現代公共行政開放、民主、多中心管理相悖。服務是政府的首要職能。“服務精神”是公共行政管理的本質和靈魂,因此傳統管製型政府有向現代服務型政府勢在必行。政府職能從管製到服務體現了公共行政的不斷發展,而與政府相對應的公民也逐步從管理對象到服務型政府的公民。

關鍵詞:服務型政府職能轉變傳統管製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製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傳統管製型政府已經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管理國家、自我管理等參與政治生活的迫切要求。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政府職能正逐步從管製型政府轉向服務型政府。服務型政府是現在公共行政的目標和方向,是21世紀公共行政的靈魂。

一、傳統管製型政府特點

幾千年的傳統中國是以小農經濟為主的封建社會,導致了政府管理以封閉性、管製性、命令式管理方式為主要特點,這種全能管製型政府管理模式卻深深根植於中國現實的曆史、社會、文化土壤之中。在這種體製下,政府與群眾的關係是管製與被管製的關係。政府如同牽手觀音,包辦一切,管理一切,審批一切,政府負擔很重,管的很多,但要想什麼都能管好,就難了。這種政治體製尤其在計劃經濟時代尤為突出。近幾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長足發展,從中央到地方五級人民政府行政審批大約消減近1000萬項。在政府內部,政府網絡了社會的所有職能,社會和市場沒有發揮任何作用,政府是萬能政府。雖然我國的官僚製與馬克思韋伯的科層製理想構想差別甚遠,但是政府的金字塔式的組織模式,層級較多,機構龐大,權力集中,都集中在金字塔的頂端,下級必須服從上級的指令,組織等級製度嚴密,這種集權式的模式有一個好處,能夠使政令統一,執行效率高,通過製度化、層級化、專業化來實施管理。然而這種自上而下的集權化、命令式管理模式導致政府內部氣氛沉悶,非理性的人治色彩濃厚。這種製度下,官員都聽上級領導指令,對上級負責,而不對群眾負責,老百姓基本沒有什麼參政議政的權利,他們是被政府管製的對象,政府處於一種高度封閉的狀態。具體表現為以下三方麵:

1.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

管製型政府與計劃經濟體製相適應,它強調對經濟、社會和公民個人進行管理和控製。政府既是經濟的管理者也是經營者,政府辦企業、政府辦社會的現象比較明顯。政府行為以集權為主要特征,容易出現行政過程中的官僚主義。“重監管,輕服務”思想普遍,使社會畏官、崇官、寵官之風。

2.公民社會弱小

在管製型政府下,政府是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全能政府。而較之龐大國家機器的政府相對應的公民社會則弱小,由於傳統管製型政府的封閉性特點,使暗箱操作成為可能。而作為政府管製對象的百姓與政府信息不對稱性導致我國公民社會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發育不完全,缺乏較為完善的公民參與意識。

3.非理性

由於管製型政府模式下政府職能的運作取決於個別行政長官的個人意誌,缺乏有效監督和製約,而政府職能的無限膨脹,職能設置上的不合理使很多“不該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情成為可能。所以,這種條件下,政府責任的履行帶有非理性、人格化的濃厚色彩。

二、現代服務型政府特點

服務型政府是政府職能轉變的現代方向,代表著公共行政的前進目標。服務型政府,是行政管理方式從管製型到服務型模式的轉變,職能從無限政府到有限政府的轉變。因此在政府從管製型向服務型過的過程中,應樹立以下幾個全新理念:

1.由官本位、政府本位向民本位、社會本位轉變

管理主體從全能變為有限,助於改變管製型政府的衙門式作風,突出“以民為本”“官為民”的民主行政精神,從而有樹立服務型政府施政理念,從根本上改變“門難進、人難見、臉難看、事難辦”的舊式機關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