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讓我們回到那個鑽石—水悖論中,這裏的關鍵在於區分總效用與邊際效用。水的總效用很高,但是邊際效用並不高,因為對於一個不渴的人而言,多喝一瓶水不會帶來任何效用,而鑽石的邊際效用卻很大,即使你是一位百萬富翁,10克拉的鑽石對你也是一筆不菲的財富。
同樣的道理,人人都知道食物對我們何等的重要,我們離開食物將無法生存,但富裕國家的家庭中,食物所占的開支比例卻不斷地減少,難道食物對他們不重要麼?顯然不是。
效用定價策略
對於消費者來說,最後一個饅頭帶來的邊際效益最小,同樣,願意為最後一個饅頭花費的錢也最少,因而聰明的商家會把每個饅頭賣出不同的價格。
瓶裝水在不同的地方銷售,價格相差很大,一般大型超市中一塊錢一瓶,而加油站、小區雜貨店就要2元,電影院、KTV裏就可能更高,商家針對不同的購買特點盡可能索取更高的利潤。
使用新產品帶來的滿足感,使得新品的效用遠高於舊款,發燒友們對新款的追捧,讓商家費盡腦筋研發新品,但也每次因新款的推出而大賺一筆。在歐美,同樣一本書,圖書發行商們通常會先出版高價的精裝本,然後再出版比較便宜的平裝本,這是因為不同的目標讀者,對於精裝和平裝的效用不同,對價格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樣。
說到這裏,我們也不妨記住營銷專家們的口頭禪:沒有錯誤的商品,隻有錯誤的定價。
幸福的經濟學
經濟學最初誕生於哲學,受到牛頓的啟發,道德哲學家們開始探索和構建社會經濟領域的自然和諧秩序,於是最早的經濟學誕生了。經濟學剛剛誕生的時候,幾乎所有的經濟學家都是業餘經濟學家,不管是英國的亞當·斯密,還是法國的薩伊、巴斯夏。那個時候,大學裏麵也沒有經濟係,政府也沒有開辦經濟研究和顧問機構。初期的經濟學遲遲不能像物理學那樣成為獨立的科學,因為它始終無法從“道德哲學”的溫床中抽離出來。
真正的變化正是從我們前麵提到的邊際革命開始的,邊際效用學派的出現標誌著現代經濟學的開端,經濟學也由此從社會和製度背景下抽離出來,依賴數學構建起了現代經濟學大廈。
經濟學家喬治·斯蒂格勒說過,關於人類行為隻有一個一般理論,那就是效用最大化。盡管人們至今仍無法比較漢堡包和蛋炒飯為我們帶來的效用究竟有多少,但是當我們做選擇的時候,貨幣衡量了人們在做出決策這一點的效用,而我們在做出選擇的時候,也就完成了基於效用的理性選擇,盡管這一點看起來是那麼不起眼,但是毋庸置疑的是,這已經成為大多數經濟學家思考的模式。
邊沁提出的人類行為概念深深地影響了後世的經濟學家。正如邊沁所說:“是我栽下了效用之樹,我深深種植了它並使它廣泛傳播。”
邊際主義學派接受了邊沁的效用最大化的思想,但更為重要的是他們提出並建立了邊際效用遞減的分析方法,這也成為了邊際主義需求理論的核心,這使我們更加明白了理性消費行為、個人交換與市場、最優勞動數量等等眾多概念,邊際效用的提出大大地豐富了經濟學家的武器,他們不再僅僅像哲學家那樣思考,邊際效用理論已經成為現代微觀經濟理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邊際主義對整個經濟學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新古典主義革命便是在它的母體上孕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