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摘下玫瑰色的眼鏡 (2)(2 / 3)

不過,當時的人們還沉浸在對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的崇拜之中,深信勞動差別是商品價格差異的源泉。結果戈森的書隻賣出了幾冊,他在失望和痛苦之餘要求停止發行並銷毀餘書,而這位可憐的德國人不久就因肺病默默離開了人間。

幸運的是,30年後,一個英國鐵器商人的兒子,最終讓世人知道了這位懷才不遇的德國人,這個英國人名叫威廉·斯坦利·傑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15歲的傑文斯已經進入倫敦大學,當時他的理想是成為一個有成就的思想家。不過這位最喜歡化學和植物學的思想家在1860年6月1日的一封信中,完全而準確的表達了邊際效用的基本原理:

“隨著一個人所消費的任一商品(例如進餐)數量的增加,得自所用的最後一部分商品的效用或福利在程度上是減少的。進餐的開頭和結束之間享樂的減少可以作為一個例證。一般來說,效用的比例是商品數量的某種連續的函數。事實上,政治經濟學家們在更複雜的形式上,以供給與需求規律名義已經提出了這個效用規律。”

當時的傑文斯還不滿25歲,這封信也是邊際效用基本原理的最早陳述,傑文斯在其《政治經濟學理論》中詳細介紹了戈森的思想體係和觀點,並承認戈森這些觀點是先於自己的。

從這些學術的言論回到我們的生活,這讓我們想起吃自助餐時的場景。回憶一下你進入自助餐廳嚐到的第一片烤肉和離開餐廳前,勉強吃下去的最後一片肉的感覺,會讓你對所謂的邊際效用有更深刻的理解。

再來看看傑文斯關於經濟學和效用的一段堪稱經典的描述:

“經濟學是快樂與痛苦的微積分學……以最小的努力獲得最大的滿足,以最小厭惡的代價獲取最大欲望的快樂,使快樂增至最大,就是經濟學的任務。”

英國的傑文斯、奧地利的門格爾和法國的瓦爾拉斯,三位經濟學家幾乎同時獨立提出了主觀價值論,因此他們三人也被稱為“邊際三傑”。傑文斯建立了事實和理論相結合的研究方法論,門格爾是頑強的價值觀扞衛者,而瓦爾拉斯則構建了偉大的一般均衡體係,三位邊際革命的創始人在不同的維度上留下了不同長短的坐標。

當時,瓦爾拉斯把邊際效用叫做稀缺性, 傑文斯把它叫做最後效用,但不管叫法如何,說的都是微積分中的“導數”和“偏導數”。在他們看來,商品價值是一種主觀心理現象,表示人對物品滿足人的欲望能力的感覺和評價,價值既來源於效用,又以物品稀缺性為條件。

商品首先要能給人帶來效用,否則沒有人會需要;同時也必須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否則就沒有必要用其他物品來進行交換。

在傑文斯所處的時代,人們對李嘉圖提出的勞動價值論深信不疑,普遍相信勞動是價值的源泉,而邊際效用的提出改變了人們的認識。比如,水中的珍珠是有價值的,勞動價值論認為珍珠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人必須潛入水中才能獲得珍珠,傑文斯則告訴我們珍珠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買者可以從珍珠中獲得效用,而人們之所以願意潛入水中則是因為珍珠的這種效用。正如傑文斯指出的,成本決定了供給,而供給決定了效用的最後程度,效用決定了價值。

邊際效用學派更深遠的意義在於,它的出現標誌著現代經濟學的開端,因為從此以後,經濟學家們的注意力開始從單一的成本轉向商品的邊際效用,以更廣闊的視野,開始真正研究以主觀評價為基礎的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