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有時候效用是隨著時間而變化的。19世紀初,強大的俄國靠兩次戰爭武力征服了阿拉斯加,但1856年的克裏米亞戰爭使俄國元氣大傷,沙皇亞曆山大二世決心賣掉這塊不掙錢的土地。為了引起美國對阿拉斯加的興趣,俄國還破費了10萬美元收買美國的記者和政客,讓他們遊說美國政府。1867年,美國國務卿威廉?亨利?西沃德(William Henry Seward),這個狂熱的擴張主義者以720萬美元的價格在一夜之間同俄國達成了購買協議,150多萬平方公裏的巨大半島及其周邊的阿留申群島劃歸美國。
今天看來這筆再好不過的買賣當時卻幾乎讓這位美國國務卿下台,因為大多數美國人對阿拉斯加一無所知,簽訂協議的消息在國內引起一陣反對聲,西沃德竟然不得不躲在家裏不敢出門。而現在看來,全美國的人民都應該感謝他,他為美國完成了曆史上最偉大的一次交易。拋開重要的戰略意義不說,僅就阿拉斯加地下埋藏的巨大的資源就足以使美國人大賺一筆,這裏擁有5.7萬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和300億桶原油,其價值目前已超過2萬億美元。
在今天的市場經濟中,商品的效用是人們價值判斷的基礎,而對價值的判斷直接影響了商品的價格,因此對效用的判斷直接影響了企業的利潤。
商家們為了讓我們多花錢,自然會想方設法提升我們對商品效用的評估,廣告的目的就在於此。廣告的批評者認為,商業廣告是通過誇張的場景創造一種本來不存在的效用。
不過,關於效用還有一些有趣的話題,比如鑽石與水的悖論:水比鑽石更有用,沒有了水,我們將很快死去,而沒有鑽石卻不會,然而鑽石卻比水更昂貴,效用理論是不是出錯了?我們不得不麵對這樣的懷疑,而古典經濟學家們無法回答這個問題,最終經濟學家如何解決這個難題的,還得先從下麵的故事說始。
第三塊三明治
羅斯福曾三次連任美國總統,曾有記者問他有何感想,總統一言不發,隻是拿出一塊三明治讓記者吃,記者吃下去後,總統又拿出第二塊,記者勉強吃了下去,沒料到總統又緊接著拿出第三塊三明治,記者趕緊婉言謝絕,這時羅斯福笑笑說:“現在你知道我連任三屆總統的滋味吧。”
經濟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邊際效用遞減,說得專業描述些,就是在一定時間內,在其他商品的消費數量保持不變的條件下,隨著消費者對某種商品消費量的增加,消費者從該商品連續增加的每一消費單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將會遞減。
邊沁最早曾經說過,一個人占有的財產越多,他從增加的財產上所獲得的幸福就越少。如果用貨幣來衡量,邊際效應遞減就表現為:給某人一定貨幣,會引起一定量的快樂,再給他同量貨幣,他的快樂量雖然會增加,但第二次增加的快樂量並不會達到第一次的一倍。雖然這位偉大法學家的功利主義思想不為人們所認同,但他的思想直接啟發了後來邊際效用理論的構建,而依據該理論建立的主觀主義價值論,已經成為經濟學整個大廈中不可或缺的一塊基石。
最早發現並完整提出這一理論的是德國人赫爾曼·海因裏希·戈森(Hermann.Heinrich.Gossen),戈森將他的發現寫成《人類交換規律與人類行為準則的發展》這本書自費出版,他在序言中寫道:
“像哥白尼的發現能夠確定天體在無限時間中運行的軌道一樣,我自信通過我的發現也能為人類準確無誤地指明,他們為以最完善的方式實現自己的生活目的所必須遵循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