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摘下玫瑰色的眼鏡 (1)(1 / 2)

“經濟學是快樂與痛苦的微積分學……以最小的努力獲得最大的滿足,以最小厭惡的代價獲取最大欲望的快樂,使快樂增至最大,就是經濟學的任務。”

——威廉·斯坦利·傑文斯

(經濟學家眼中的幸福)

兩個小偷光顧了你家,其中一個小偷偷走了你的100元錢,而另一個隻是拿走了你最珍貴的相冊,哪個小偷更可恨呢?一副普通的治療凍傷的藥方竟然能夠換得加官晉爵,這其中埋藏著什麼秘密呢?水比鑽石有用得多,沒有鑽石人們隻會覺得很可惜,可水人們將很快死去,而為什麼鑽石比水賣得貴呢?

為了回答這些有趣的問題,這一章我們將從幸福、效用、理性這些哲學家建立的命題開始,為你揭開經濟學的幸福之謎。

“為自己獲得最大限度的幸福,是任何合乎理性的行動之目的。”

——傑裏米·邊沁

錢,能買到幸福嗎?

你有沒有想過,金錢這個東西,完全是人類自己創造的,在動物界根本找不到類似的東西。在動物學家看來,人們對金錢的追求並非起源於生物本性的需要。

但我們總會因為錢而瘋狂和激動,為什麼?因為錢能買到幸福?經濟學家羅伯特·弗蘭克(Rober A.Frank)設計了一些有趣的試驗,讓人們在以下兩種情況中做出選擇:

A:居住200平方米的豪宅,但上下班要在擁擠的交通中花費1小時;

B:居住100平方米但上下班隻要15分鍾。

弗蘭克發現,大多數人認為A更加不幸,因為即便經過長期適應,人們還是會覺得交通壓力難以忍受,並且研究數據表明,長期交通壓力會抑製免疫功能,從而縮減壽命。弗蘭克在另一項實驗中得到了類似的結果,他讓人們在以下兩種情況下做出選擇:

A:居住200平方米但每天忙碌沒有時間鍛煉身體;

B:居住100平方米但每天有45分鍾鍛煉時間。

多數參加試驗的人起初選擇了A,但後來則傾向於認為B更加幸福,鍛煉會使身體處於比較健康的狀態,會增進幸福感。

由此,羅伯特·弗蘭克(Rober A.Frank)提出了“平行世界理論”:最初,隨著收入的增加,幸福感會迅速增加,越有錢越幸福;然而存在某一個點,當收入超過這個點時,幸福感並不會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反而有可能出現減少的情況。

根據北京市統計局2006年對市民幸福感調查的結果顯示,家庭月收入不足4000元時,幸福感隨著收入的提高而迅速提高,達到4000元後,幸福感呈波狀上升,5000—7000元中等收入時幸福感最強;7000元後隨著收入的提高,幸福感卻在下降,而當月收入到達20000元以上時,調查的結果顯示,他們並不比其他人有更大的幸福感,在追逐成功的“重壓”下,他們也許已經忘記了幸福的感覺。

所以,在我們做出決策之前,首先要明白我們的目標是什麼?成為有錢人?還是成為幸福的人?有人很有錢,卻不快樂;有人居無定所,但一樣幸福。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吉爾伯特在他的暢銷書《撞上快樂》中這樣評價人們對幸福的態度,“在回首過去的決定時,我們都戴著玫瑰色的眼鏡”。

幸福、快樂、效用、偏好、均衡、正義,經濟學中這些描述人類感知的詞彙,成為我們思考問題的基礎,對幸福的渴望也是人類思索經濟問題的開始。直到今天,經濟學家們仍然將幸福作為一個專門的課題。

2007年4月,世界上最頂尖的幸福經濟學家雲集羅馬,探討幸福是否可以量化的問題,可是,這個問題早在三百年前就有人提出了。

幸福也可以量化

傑裏米·邊沁(Jeremy Bentham),讓我們記住這個名字吧。

雖然在經濟學領域,邊沁不如亞當·斯密、約翰·梅納德·凱恩斯這些名字般如雷貫耳,但他是第一個將苦與樂量化的人;盡管邊沁對經濟學的貢獻幾乎可以忽略,但是他的功利主義的效用度量觀點無疑是經濟學最重要的思想來源之一。

200多年前,這位英國功利主義哲學家總結了人類快樂的源泉,他提出了將快樂和痛苦進行量化的想法,單單就是這個簡單的想法,就大大推動了經濟學的發展!

邊沁的確是位不平凡的人,他用特殊的方式讓人們永遠記住自己。他將遺體捐獻出來用於科學解剖,並將所有財產捐給了倫敦的大學學院並約定在董事會的所有會議上展示他的遺體。他的遺骸被裝扮和襯墊之後放在玻璃箱子中公開展覽,他坐在椅子上,手上戴著手套拿著拐杖。這位奇怪的老人將這看成是對人生價值的最好詮釋。

邊沁認為,快樂與個人受到的刺激以及個人的感覺成正比,影響人們的感覺因素很多,包括生理、心理、風俗習慣和天文地理等等,所以同一刺激引起的苦樂量往往因人而異。今天通過現代化的儀器也證明了邊沁的猜想,人們發現快樂的程度與人體內一種叫做多巴胺的化學物質有關,快樂的感覺能夠通過如同血壓計一樣的“快樂計”來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