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摘下玫瑰色的眼鏡 (1)(2 / 2)

不過,邊沁真正有價值的想法是將貨幣作為衡量快樂和痛苦的尺度。盡管我們前麵極力否認這個想法,但是除了貨幣,我們似乎連替代品也找不到。對於我們大多數人而言,增加財富就是增加幸福,這樣可以買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車子,可以到處旅遊。總之,財富是滿足欲望的靈藥和付出努力的結果。

在邊沁的基礎上,經濟學家們不斷修正了幸福的公式。薩繆爾森提出了幸福方程式:

幸福=效用/欲望

因此,研究幸福的量化問題時,不妨先把效用搞清楚。

哲學家說,效用是個人快樂的數學表示。而經濟學家說,效用是指消費者消費一定數量的若幹種商品後所感受到的滿足程度。進一步說,商品的效用因人而異,不同消費者在消費了同等數量的同一商品後,所取得的效用是不同的,各個有各人的感受。

2000年諾貝爾獎獲得者麥克法登曾經深入地分析了人們的決策過程。在他的研究中,我們每一次選擇都可以看做是在有限種可能中做出的選擇,每個人都有一個效用函數,而我們的目的就是使得效用最大。比如我們在上班方式的選擇上,是步行、騎車、開車還是坐公交車,就是一個涉及多個特征的最優化問題,它包括的特征有:實際開支、行車時間、等待時間、舒適程度等等,人們根據自己的偏好對不同的特征進行權衡,並以此對不同的出行方案進行比較,最後確定了今天是該開車還是坐公交車。

假定人們認為步行上班會比坐公交車辛苦2倍,那麼如果能夠減少10分鍾的步行時間,人們寧願花20分鍾的時間用在等車和堵車上,可是如果堵車很嚴重的時候,走路10分鍾就能到,乘車要花20分鍾以上時,乘車的效用就下降了,就會有很多人選擇步行。為此麥克法登收集整理了龐大的數據庫,根據不同地區、不同職業人們的情況,對各種特征的權重進行了研究,最終,他把我們“拍腦門”的過程演變成了一門專門的分析理論,經濟學上稱之為“個體經濟計量學”。

按照這個研究成果,麥克法登甚至準確地估算出,1967年美國普通工薪階層的月工資是1000美元時,花在路上的時間成本大約每20分鍾0.37美元,根據他的計算結果人們就能夠依據自己的工資和上班地點的遠近準確地選擇交通方式。這位執著的經濟學家甚至用他這套研究方法分析了美國阿拉斯加州休閑資源的效用評價,分析結果再次證明了他的效用選擇模型是正確的。

讀了下麵的故事,你就更加明白效用的差別會有多大。

保護手不龜裂的藥

《莊子·逍遙遊》中有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

“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洸為事。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曰:‘我世世為洴澼洸,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客得之,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洸,則所用之異也。”

宋國有一人家,世代以漂洗為業,會做一種保護手不龜裂的藥。一遊客聽說此事,願用百金來買他的藥方。這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們世世代代在河水裏洗,也掙不了幾個錢,現在一下子就可賣得百金。還是把藥方賣給他吧。”遊客得到藥方以後,便獻給了吳王。正巧此時越國發難,吳王派他統率部隊,冬天跟越軍在水上交戰,藥方使得吳軍將士的手都沒有被凍裂,戰鬥力大大提高,從而擊敗越軍,吳王大喜,割地封賞了這位遊客。

這個故事曾被多次引用,來說明這樣一個道理:同樣的資源用於不同的地方,其效用的差別非常大。一副保護手不龜裂的藥方,在百姓家中就是普通的藥膏,但有人就能拿它獲得封賞,成為諸侯。

這個故事還暗含了深刻的經濟學道理:

效用的增加是交換的基礎。在遊客看來,保護手不龜裂的藥方的價值遠大於百金,而對於世代漂洗絲絮的宋國人,賣得百金肯定是筆好買賣。吳國以此藥方提升了士兵戰鬥力從而打敗了越人,這是將保護手不龜裂藥方的效用發揮到了極致,因此在這次交易中,交易各方所獲得的效用都增加了。

經濟學家進一步認為,期望效用是人們交易的源泉。

人們在交易中判斷“值”與“不值”往往不是根據客觀的最大效用,而是根據主觀的期望,因為大多數情況下人們並不知道商品的最大效用。故事中的宋國人並不知道保護手不龜裂藥最後的效用,因此對他而言百金就是他期望的最大效用。而遊客的角色如同今天的投機者,雖然他獲得的利益遠遠大於支付給宋國人的百金,但他的獲益來自於發現了保護手不龜裂藥的最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