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別作理性的傻瓜 (2)(1 / 2)

不隻普通人會犯這樣的錯誤,聯合國的官員也發生過類似的情形。以下是一次真實的試驗:

太平洋上的某個小島遭受了台風襲擊,聯合國官員依據情況描述來決定到底援助多少錢。

這個小島上有1000戶居民,90%的居民房屋都被台風摧毀了。

這個小島上有18000戶居民,其中10%的居民房屋被摧毀了。

顯然,從客觀的角度說,第二種情況的損失更大一些,可參加試驗的官員普遍認為,在第一種情況下,聯合國需要支援1500萬美元,而在第二種情況下,聯合國需要支援1000萬美元。

別作理性的傻瓜

還有一些現象讓經濟學家們難以解釋:為什麼人們在買保險時,會買價格較貴的小額保險,而不太願買價格較便宜的大額保單?在股市上,為什麼投資者會對短線的利好消息反應過度,而忽略長期因素?

實際上這些涉及了人們在麵臨風險時的決策過程。雖然,理性假設告訴我們,人們在麵臨風險時是追求期望效用極大化的,但事實上人們對預期結果的判斷也常常自相矛盾,1953年,法國經濟學家莫裏斯·阿萊就通過一係列可控試驗,提出了著名的阿萊悖論(Allais paradox):

A、B兩種彩票分別為:

彩票A:穩贏1萬元;

彩票B:中5萬元的可能是10%,中1萬元的可能是89%,還有1%可能不中獎。

調查發現,大多數人寧願選擇A,因為和B相比,盡管B有10%的可能獲5萬元,但還有可能一分錢拿不到。如果我們按照期望值計算就發現,彩票A的期望值是1萬元,B的期望值是5×10%+1×89%+0×1%=1.39萬元,B遠大於A,如果由此推出人們是基於風險規避的心理,而選擇風險小且期望值也小的彩票的話,那麼就與下麵的測試出現了矛盾。

換一個方式再測試,

彩票C:中1萬元的可能是11%,不中獎的可能是89%;

彩票D:中5萬元的可能是10%,不中獎的可能是90%;

調查發現,原先傾向於規避風險的人,這一次卻選擇了中獎可能較低而期望值很高的彩票D。阿萊悖論說明,實際上人們往往並不是按預期效用大小來對風險行為進行評價的。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就是人們對損失和獲益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損失的痛苦要遠遠超過同等獲益時的快樂。看看以下兩種選擇:

描述一:一款一直打折銷售的產品出現供不應求,這時經銷商決定取消打折,按照原價銷售。

描述二:一款一直按原價銷售的產品供不應求,這時經銷商決定漲價銷售。

理性的角度看,如果價格提高得一樣的話,取消打折和漲價的效果一樣,但大多數被調查的人都認為後者更加不公平,因為漲價意味著損失增加,而取消打折意味著原來的好處減少。人們對盈利和虧損的感受不一樣,對損失增加比同額的收益減少帶來的感覺更強烈,持續時間更長。而失敗使人對失敗更長記性, 成功往往使人對成功麻木。

當然,在所有人性障礙中最有威力的是貪心。很多人都知道股市中賺錢的常識,也知道巴菲特那樣的掙錢之道,低買高賣,價值投資,長期持有等等,但往往就是貪婪和恐懼讓大部分人在股市中賠了錢。

又比如彩票和賭博,每個人都知道整體看上去,一定是輸多贏少,從理性的角度分析,應該沒有人會去買彩票,彩票業也應該不會存在,但現實卻恰恰相反。彩票規則製定者利用巨額獎金刺激人的貪心,這時,理性的分析已經不重要,小概率的暴利刺激就凸顯出來。

凱恩斯曾經提出著名的美女投票的例子,“專業投資大約可以比作報紙舉辦的比賽,這些比賽由讀者從100張照片當中選出6張最漂亮的麵孔,誰的選擇最接近全體投票者的平均偏好,誰就能獲獎;那麼這場選美比賽的結果將與誰真正漂亮與否無關。”

每個參加者希望挑選的並非他自己認為最漂亮的麵孔,而是他認為最能吸引其他參加者注意力的麵孔,每個參賽者都是在猜測“大眾心理”。現在要選的是預見其他人的意見,人們所要關心的是怎樣預測其他人認為誰最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