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場其實和這場虛偽的選美有很多類似的特點。投資關鍵不在於投資者自己對證券價值的挖掘認識,而是重點關心其他投資者的看法。也就是說,每個投資者都希望賺錢,可是能否賺錢,不完全取決於某個上市公司的贏利情況,更要取決於其他投資者是否看好這隻股票。
然而,當我們進一步考慮時,會發現實際的問題更加複雜。因為投票者將全部從相同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因此,作為股票投資者必須判斷的不僅僅是別人是什麼想法,而是判斷“其他某個人所判斷的除這個人自己之外的其他人的想法是什麼”。這句話說起來有些拗口,實際上,在投票時,沒有多少人會去考慮這麼多的信息,首先無法收集足夠多的背景信息,其次對其他人的想法隻是一種猜測,並不一定可以推測出其他人的真實想法。
現實中的情況更加令我們失望,研究表明,人們普遍有一種賭博的傾向。人們在不確定情況下做決策,其行為常受到其他投資者的影響,模仿他人決策,或過度依賴輿論,經濟學家稱之為“羊群效應”,而每次泡沫破裂時,他們也成為最大的犧牲者。
經濟學家阿瑪蒂亞·森曾把總是自利的理性人稱作“理性的傻瓜”,的確,我們這些“正常”的決策者往往做著 “傻瓜”的決策,而自己還蒙在鼓裏。
如果說個體的非理性是我們在選擇時做出了錯誤的決定,那麼如果將社會中每個人的非理性疊加起來,結果又將如何?
鬱金香狂熱
今天,“泡沫”這個詞已經再尋常不過了,前綴無非是房地產、股市等等,經濟學家們也發明了很多詞彙來描述泡沫:彭齊陰謀、羊群效應、鬱金香狂熱。泡沫實際上就是一種自我加強型的繁榮和崩潰。
似乎每次泡沫的過程都是那麼相似:在狂熱中上漲,緊接著似乎所有人都瘋狂投入其中,直到發現荒謬,於是開始恐慌,最後噩耗此起彼伏……
最早的泡沫誕生在1600年的荷蘭,當時的荷蘭已經初步具備了金融中心的資質,在這個高度商業化的國家,股票、期貨、信貸、期權等各種市場都已經形成,許多國家的貸款交易和股票交易都是以荷蘭為中心。
沒想到的是,能讓無數人失去理智的東西就是荷蘭盛產的鬱金香。16世紀中期,遊經土耳其的旅行家們被這種花的美麗所打動,並把它帶回維也納,然後輾轉來到了荷蘭。荷蘭人創造性地開發出鬱金香的很多新品種,那些球莖能夠開出世界上獨一無二、具有美麗圖案的花朵。
荷蘭的鬱金香種植者們開始急切地巡視自己的花圃,搜尋這樣一種“變異”、“整形”過的花朵。如果花朵漂亮,就可以期待願意出高價的買家。買家用這樣的花培育下一代花卉,再以高價出售。逐漸地,這種狂熱從小部分人傳播擴散到整個荷蘭。幾乎所有的家庭都建起了自己的花圃,鬱金香幾乎布滿了每一寸可以利用的土地。貴族、市民、農民、工人、海員、馬車夫、女仆,甚至清潔工都參與了進來。
我們現在所說的“看漲”和“看跌”期權就是在那時被創造出來並廣泛交易。那時的人們發明了類似“球莖期貨”的交易方式,投機者並無意要求實際上擁有他們所買進的東西,他們隻希望很快地將他的合同以贏利的價格再出售給他後麵的接盤者。為了規範這一活動,荷蘭頒布了新的法律,設置了鬱金香的特別公證人,指定了進行鬱金香交易的固定場所。當這種期貨交易狂熱升級時,其他經濟活動放慢了。鬱金香的價格令人目眩地向上升,不動產被抵押,用來保證它們的主人可以獲得參加投機鬱金香價格繼續上漲的權利。新的買方力量推動價格更多地上漲。
一個故事可以說明那個時代的氛圍和人們的心情。海牙有一個鞋匠,在一小塊種植園地上最終培育出了一枝黑色的鬱金香,一夥來自海爾勒姆的種植者拜訪了他,說服他把花賣給他們。鞋匠以1500弗洛林的價格把寶貝賣給他們,買家中的一個人立即把黑色鬱金香摔到地上,又用腳碾踩,直到它變成一攤爛泥。鞋匠驚呆了。買家們卻解釋說,他們也培育出一枝黑色鬱金香,毀掉這枝,他們自己的花就是獨一無二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