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6年,以往看起來不值錢的一枝鬱金香,竟然達到了與一輛馬車、幾匹馬等值的地步,直至1637年,鬱金香球莖的總漲幅已高達5900%!不過,價格不可能高到天上,該來的總會來。
多米諾骨牌的倒塌源於一個偶然的事件。有一天,一位外國水手將昂貴的鬱金香球莖錯當成了類似洋蔥的作料就著熏魚吞了下去,球莖的主人告到法官那裏,而到底是水手瘋了還是荷蘭人太不理性,法官一時難以決斷。這下可不得了,一個外國人的舉動戳穿了皇帝的新衣,人們開始懷疑、恐慌,鬱金香隨即成了燙手山芋,無人再敢接手。球莖的價格一瀉千裏,暴跌不止。最終跌到不及頂峰時價格的10%。整個荷蘭的經濟生活仿佛都崩潰了,債務訴訟數不勝數,法庭已經無力審理。很多大家族衰敗,有名的老字號也被迫倒閉。
鬱金香的狂熱灼傷了荷蘭人的心靈,之後的幾個世紀裏再沒有類似的事件發生,荷蘭的經濟也在許多年後才得以恢複,現在,“鬱金香狂熱”也被當成一個專業術語,成了經濟泡沫的代名詞。
泡沫就像細菌一樣,隻要有它存在的土壤,就會蔓延開來。從荷蘭的“鬱金香泡沫”開始,人類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泡沫奇跡。日本泡沫經濟中,東京皇宮周圍4平方公裏範圍內的地產價值就相當於美國加州房地產價值的總和。英國“南海公司”股票泡沫戳破後,泡沫把整個國家推向了毀滅的邊緣,憤怒的人們竟然要求立法機關向南海公司的董事們複仇。
在今天的所有的市場中,股市是最盛產泡沫的地方,這裏的永恒定律是凱恩斯的“博傻理論”:人們在牛市中之所以奮不顧身願意花高價購買,是因為他們預期有一個更大的傻瓜,會花更高的價格把股票買走。“博傻理論”所揭示的就是投機行為背後的動機,投機行為的關鍵是判斷“有沒有比自己更大的傻瓜”,隻要自己不是最大的傻瓜,那麼自己就是贏家。假如沒有下一個願意出更高價格的“下家”,那麼你自己就成了最大的傻瓜。從有股票市場開始,這種“博傻理論”就延續至今。
一看到諸如鬱金香狂熱、泡沫、連環信、彭齊陰謀、恐慌、崩盤和金融危機這樣的術語,人們立即就會想起瘋狂而無理性的投機活動,這些詞語一直被用來形容在特殊的、反複無常的時期金融市場中的非理性。
大家也許不知道,早在1872年,在李鴻章的指引下,清朝就發行了第一張股票,隨後社會上立刻掀起搶購風潮。《申報》這樣記錄了當時的情景:“今華人購股票者,則不問該公司之美惡及可以獲利與否,但知有一公司新創則不論如何競往附股,唯恐失之。”“買賣股份之旺,幾乎舉國若狂”,看看,是不是和今天牛市中的人們一樣呢。
價格的猛漲必然帶來泡沫,中法戰爭成為壓垮股市的最後一根稻草。許多新創辦的公司股票一文不值,成為一張廢紙。幾乎所有錢莊都破產了。《北華捷報》這樣記載了泡沫破裂後的場景:“上海黃浦江沿岸空的、無用的、被廢棄的建築物,和到處星散的夭折企業的界石……它們是工廠無聲的幽靈”。
別以為泡沫總是過去的故事,曆史總是驚人地相似。
2006年,我們接連創造了“蘭花泡沫”、“紅木泡沫”、“普洱泡沫”等等。“不為窮困而改節”的蘭花2006年一年之內就漲了數十倍,單株蘭花的最高價曾達到2000萬元,不過隨著媒體的披露,泡沫瞬間破滅,雲南大理的蘭花更是跌到鼎盛時期的1/10。由於野生資源的減少和人為炒作,2004年開始,海南黃花梨、小葉紫檀的家具,價格都是成倍地往上翻,上漲10倍以上的家具比比皆是,家具的投資轉而引發紅木投資,不過到了2007年下半年,隨著泡沫的破滅,許多紅木家具的“身價”都被“腰斬”……
與泡沫相比,人們似乎對“龐奇陰謀”更耿耿於懷。
龐奇陰謀
20世紀20年代,有一位叫做查爾斯·龐奇(Charles Ponzi)的美國人,借助佛羅裏達的開發熱潮,大肆向人們宣揚:“隻要投資購房款的10%,剩餘的建築費用可以用銀行貸款,購房者不用擔心,幾周的時間就可以獲得2倍以上的收益”。不過事實上龐奇的做法並非如此,他把從B處獲得的投資金額支付給A,然後把從C處獲得的投資金額付給B,誘惑了更多的人上當。這種十個鍋九個蓋的看來極其簡單的伎倆為他帶來了豐厚的回報。被利益衝昏頭腦的人趨之若鶩,三年過去了,龐奇承諾的高樓大廈仍是一座空中樓閣,人們這才開始認識到龐奇的真實麵目。最終當龐奇把非法積累的10億美元揮霍得隻剩1400萬美元時,這個可惡的騙子被送進了監獄。不過,他的名字還是被人們記住了,因為後來的經濟學家把類似的現象稱為“龐奇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