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別作理性的傻瓜 (3)(2 / 2)

中國也不缺乏“龐奇陰謀”這樣老套的故事。陳相貴用“萬裏大造林、利國又利民”的口號蠱惑大眾。“今天投入2.66萬元,8年後回報18萬元”這樣的廣告使大眾失去理智,狂熱的人們竟然自己為明顯不合邏輯的泡沫尋找著各種“合理”的依據。陳相貴用傳銷方式發展起了銷售團隊,通過培訓洗腦不斷發展業務人員認購。當陰謀被戳穿的時候,陳相貴已經非法吸納了13億元。

行為經濟學家解釋了人們之所以總是落入“泡沫陷阱”和“龐奇騙局”的原因,追溯到源頭是來自源於動物的條件反射和人類的貪性。猩猩按一下五角星按鈕,啪的一下一杯檸檬水遞了過來,再按一下五角星按鈕,又一杯檸檬水,於是猩猩建立了這樣的預期,隻要他渴了他就會按這個按鈕,我們人類也是如此,在股市中每當人們有投資回報這樣的經曆時,我們總會在腦海裏建立這樣的條件反射,人們總是把獲得較高回報的行為誇張地保留了下來,而把不能帶來回報的行為漸漸淡忘。

在人類的貪性的作用下,泡沫便建立了,那些正向的條件反射不斷地刺激著人們去進行更瘋狂的冒險,而在“博傻心理”支配下,股票、房地產這些資產價格越高越買,越買越高,從而導致整個市場的超常規膨脹,加劇了泡沫的形成。

而“龐奇騙局”的創造更多源於人類固有的貪性,雖然這樣的把戲並不高明,但似乎總是屢試不爽,就如同羅素曾經講過的火雞的故事:

在火雞飼養場裏,有一隻火雞發現,第一天上午9點鍾主人給它喂食,而此後每天主人都會在上午9點給它喂食,無論雨天晴天,無論星期三或星期四。長此以往,每天上午九點,火雞都會把長長的脖子伸起來等待主人的食物,可是在聖誕節的前一天,火雞雖然伸長了脖子卻沒有食物,而是被主人抓住脖子宰掉了。

理性的經濟學

早期的經濟學家們最初受到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基於功利主義效用論而建立了“理性假設”,在主流經濟學的大廈中,“理性假設”似乎是最不可動搖的那塊基石。可現在,以卡尼曼、史密斯為代表的經濟學家向這一傳統假設發起了挑戰。他們通過一係列的心理學試驗,用不同的方法去驗證人們是如何理解和誤判風險的結果,試圖推翻有關“經濟人”的假設,塞勒、拉賓、奚愷元等經濟學家在這方麵也做出了大量的努力。

人們把他們的研究稱為行為經濟學,這是一塊令人向往的領地,它正試圖顛覆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正統地位。與正統的經濟學基本假設相反,行為經濟學認為,人們的行為並不總是理性的,人們可能會規避微不足道的風險,但有時也會進行一些近於瘋狂的賭博。“視覺誤區”、“額外選擇”告訴我們,人們在判斷效用最大化的時候常常被我們的主觀意識所影響;“前景理論”、“心理賬戶”其實說明我們在判斷得到和失去的時候運用了不同的標準;“人性的障礙”則深刻地揭示了我們思維中的“貪性”。盡管這些都是通過試驗證明的,但足以使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我們自己。

那麼是不是“理性人”假設注定要被推翻?

現在還不至於。盡管人們有時會犯一些錯誤,無法按理性行事,但這些錯誤還不足以推翻主流經濟學。正如米爾頓·弗裏德曼幾十年前所指出的,隻要假定人們的行為多多少少是理性的就足夠了,並且人們所犯的錯誤可以通過經驗的增加而彌補。盡管目前,行為經濟學還扮演著正統經濟學的“批評者”角色,但他們正在努力推出一套建設性的、經得起實證檢驗的、係統完整的理論架構,有朝一日,他們有可能轉變角色,成為經濟學的“主力軍”。

走出消費者與生產者的迷局

“隻要涉及企業管理,我就相信偏執萬歲。企業繁榮之中孕育著毀滅自身的種子,你越是成功,垂涎三尺的人就越多,他們一塊塊地竊取你的生意,直至最後一無所有。作為一名管理者,最重要的職責就是常常提防他人的襲擊,並把這種防範意識傳播給手下的工作人員。”

——安迪·格魯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