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縣級財政稅收收入及其管理(1 / 2)

一、加強工商稅收征管是增強縣級財政實力,提高財政保障能力和調控能力的基礎

縣級工商稅收在縣級財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縣級工商稅收的征收管理是由縣級稅務部門負責征收的,但這並不意味著縣級財政部門可以放鬆工商稅收的征管工作。應當講,收和支是財政工作的兩個方麵,財政部門不能隻管支不管收,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對收入的管理,這是財政職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實際上,縣級財政部門更應該積極協助稅務部門做好稅法宣傳、稅源調查、納稅輔導和建立護稅網絡等工作,以確保工商稅收及時、足額入庫。當前,縣級財政收入一方麵增長後勁明顯不足,另一方麵收入流失的問題比較嚴重,收入質量也有所下降。因此,在大力發展經濟,努力培植財源的同時,必須依法治稅,進一步加強收入征管,確保財政收入應收盡收,足額入庫,努力增加可用財力。

由於縣級財政大部分是零散稅收,點多麵廣,流動性強,征收難度非常大,這就需要財政部門必須十分注意工作方式方法,盡量使實現的稅收能夠及時足額入庫。在這方麵,山東省泰安市各級財稅部門的一些做法可以給我們某些啟示:

1.加強稅源分析,把握工作的主動權。過去,在收入預算任務的落實上,財稅部門經常討價還價,財政部門往往強調要增收,而稅務部門往往強調稅源不足,雙方甚至鬧得不歡而散。針對這一情況,山東省泰安市各級財政部門自1998年以來,加大了稅源調查和分析,特別是2000年通過開展稅源普查試點,徹底摸清了稅源底數和分布情況,並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了一整套稅源數據庫和重點稅源監控製度。由於稅源底數清楚了,製定的收入計劃有根有據,稅務部門接受起來就容易多了,不僅減少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而且減少了稅收的跑冒滴漏。按照“金財工程”的要求,該市進一步建立了稅源動態監控機製,為工商稅收的及時、足額入庫奠定堅實的基礎。

2.加強協調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國稅、地稅、財政作為財政收入的三個主力軍,隻有密切配合、通力協作,才能確保財政收入組織工作的順利開展。在這方麵,財政部門必須要主動。這幾年,泰安市各級都建立了財稅聯席會議製度,由政府定期召開聯席會,共同研究解決收入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同時,對稅務部門實施的“金稅工程”、“科教興稅工程”等,在資金上給予了大力支持。關係順了,人心齊了,工作也好開展了。

3.重視和加強零散稅收的征管。受征管力量不足的製約,目前縣級零散稅收流失問題相當嚴重。針對這一問題,近幾年泰安市各縣市區大力推行了社會化辦稅,建立了縣、鄉、管理區、村四級征管網絡,形成了政府管稅、專業治稅、群眾護稅、部門協稅的新型征管機製。如寧陽縣通過實行社會化辦稅,2001年共完成農村零散稅收4238萬元,其中鄉鎮級車船使用稅增長43.94%,資源稅增長27.47%,印花稅增長95.85%,有力地促進了鄉鎮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新泰市針對個體餐飲業戶賬簿不全、核稅困難的問題,實行了蹲點核實、評稅定稅的辦法,減少了稅收流失。

4.堅持實事求,確保財政收入質量。在現實中,縣級財政收入質量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一方麵與現行的考核製度有關,由於各級政府都把財政收入作為對下級政府經濟工作考核獎懲的內容,致使個別縣為追求“政績”,在財政收入上弄虛作假;另一方麵,有些地方不顧縣級經濟發展的實際,製訂硬性的財政收入增長指標,而且將其上升到政治任務的高度,完不成就“一票否決”,逼得基層隻有造假應付。有的縣為完成收入任務,“引稅”虛增收入,其直接惡果:一是加大了第二年財政增收的基數和完成收入任務的難度。水漲船高,虛收的數字隻得一年比一年大,為保“吃飯”發工資,最終隻好貸款發工資,甚至擠占、挪用各種專項資金。二是造成上級轉移支付的減少和上解比例的增加,說白了就是“吹牛要交稅”。這對本來已捉襟見肘的財政,無疑是雪上加霜。因此,今後上級對財政收入工作的考核,應由原來的對整個財政收入的考核,變為對稅收的考核;對稅務部門稅收征管工作的考核,由原來的對稅收計劃完成情況的考核,變為對稅收入庫率的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