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春也是如此。宋平回憶:“我認識富春同誌是一九三八年初到延安的時候,那時,我是個年輕的共產黨員,住在中央組織部。……當時,我剛到延安,感到我們黨的領導人都非常親切。他當時擔任組織部副部長,我們感到組織部確實是‘黨員之家’。黨員有什麼事情都願意找組織部同誌談。後來我在延安馬列學院工作,富春同誌也是領導我們的,做過很多的具體指示。”
陳雲和李富春特別強調要懂得知識分子的重要性。他們認為“知識分子是革命的力量,並且是重要的力量”,“沒有知識分子,革命就不能勝利”。“在中國,大部分的知識分子是可以為無產階級服務的。現在各方麵都在搶知識分子,國民黨在搶,我們也要搶,搶得慢就沒有了。日本帝國主義也在收買中國的知識分子為它服務。如果把廣大知識分子都爭取到我們這裏來,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那末,我們雖不能說天下完全是我們的,但是至少也有三分之一是我們的了。”
陳雲和李富春還十分注意發揮知識分子在革命戰爭中的作用。1938年夏,何穆、陳學昭夫婦要求離開延安,堅持要回重慶“休養”。陳雲和李富春向中央書麵報告:何穆醫生要求出去休養,我們與之談了三次無結果。他提出的問題是:“(一)無醫生。(二)醫生工作的適當條件。而最近的原因則大概是由於恩來同誌的臂未弄好,給以刺激。”報告建議:“(一)允許其暫時出去,給以任務(請醫生、買器具,弄一個好醫院);(二)書記處再有同誌與之一談或可留之不出去。”但是,何穆夫婦仍堅持要走。臨行前,陳雲和李富春為他們送行,陳雲誠懇地說:“來延安我們歡迎,一定要走也不勉強挽留。什麼時候再回來,我們還是歡迎。”何穆夫婦後來因為在重慶處境艱難又回到延安。陳雲和李富春等像他們第一次來延安時一樣表示熱情歡迎。在他們關照下,何穆又回到中央醫院,陳學昭仍舊在魯迅藝術文學院搞創作。陳雲和李富春等人的真誠關懷,給何穆夫婦留下難忘的印象。他們後來在回憶這段經曆時寫道:“在他們麵前什麼顧慮也沒有,想著什麼就說什麼,有什麼不懂就問,總是有問必答。”後來,何穆經陳雲介紹參加了中國共產黨,並被任命為中央醫院院長、白求恩醫院院長,把醫院管理得很好,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很大作用。何穆和陳學昭夫婦生活和成長經曆,在當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這反映出陳雲主持的中組部,不僅發揮了團結全黨幹部的重要作用,也發揮了團結爭取廣大知識分子投身到抗日戰爭洪流中的巨大作用。
陳雲和李富春對幹部子女、烈士遺孤更是關懷備至。為保護這些革命後代,他們安排各地黨組織把這些孩子送到延安,送入學校學習。1939年8月,陳雲和李富春聯名書麵報告黨中央,建議把一批生病的幹部,連同烈士遺孤和幹部子女送到當時各方麵條件都比較好的蘇聯去休養、學習。這些子女大都是父母不在延安、無法得到照顧的,以及年齡幼小、不能自主學習的。報告強調:在可能的情況下,“育我後代”也是黨的責任。
“在繁忙的工作條件下,堅持不懈,既表現出陳雲同誌的學習精神,也顯示了他的堅強毅力。”“拾集馬糞時,陳李兩部長以身作則,親手掘拾,不顧糞穢。”
毛澤東把整風運動和生產運動稱為黨戰勝困難、渡過難關的“兩個環子”。“整風是前進的精神基礎,生產是前進的物質基礎。”根據黨中央的統一部署,陳雲和李富春率先在中央組織部組織幹部進行係統的整風理論學習。當時,延安的理論學習空氣非常濃。為探索在職幹部學習理論的路子,陳雲和李富春在中組部組織了六人學習小組,陳雲擔任組長,李富春擔任副組長。中組部許多工作人員列席旁聽,被戲稱為“後排議員”。按照陳雲和李富春要求,學習小組從讀原著開始。當年作為“後排議員”參加學習小組的劉家棟在回憶錄中寫道:“首先由每個人一本一本讀原著,在自學中弄懂原著。在此基礎上,與大家一起討論結合起來,形成互相教學的局麵。那時,一周要討論一次,由一個或兩個同誌先準備好,先作發言,講講這一段、這一章學習內容是什麼,中心思想講了哪些。然後,大家來進行討論,看他們講得對不對,還有什麼補充。在討論中,年歲大的同誌,往往能聯係他們在白區、蘇區的實踐鬥爭,講得生動活潑,而像我們這樣的青年人,隻能聯係自己的思想實際,說起話來難免有點‘學生腔’。”
王鶴壽說:“在繁忙的工作條件下,堅持不懈,既表現出陳雲同誌的學習精神,也顯示了他的堅強毅力。當然學習小組的其他成員,也衷心地感激,他領導的這段學習,使大家得益匪淺,難以忘懷。李富春同誌就時常和我深切地談起這段往事。”
1940年五一節前夕,中共中央對延安在職幹部的學習情況進行了檢查,陳雲和李富春領導的中組部學習小組被評為模範學習小組。
1939年初,當陝甘寧邊區困難剛剛出現時,毛澤東就號召“自己動手,發展生產”。為統一領導邊區生產運動,經中共中央書記處提議,成立了邊區生產運動委員會。中央組織部發揮了表率作用,很快取得可觀的成績。在開荒生產中,陳雲和李富春主持製定了三項勞動紀律:一、不無故不到;二、不遲到早退;三、有事不到需有人代替。後來這成為延安大生產運動中的勞動紀律。陳雲、李富春和中組部的同誌還帶頭到處收集肥料。《新中華報》在“邊區新聞”欄目裏報道說:“拾集馬糞時,陳李兩部長以身作則,親手掘拾,不顧糞穢。”他們的行動受到大家的讚揚。在他們模範行動影響下,中組部收集的肥料“最早也最多”,也帶動各部門掀起了積肥高潮。
9月10日至10月22日,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組織高級領導幹部總結曆史經驗。會議開了一個多月,集中討論了五次。毛澤東、陳雲等參加,李富春等列席。毛澤東在會上作了反對主觀主義和宗派主義的報告。對毛澤東的政治報告,會議進行了認真討論。陳雲在發言中指出:“過去我認為實際工作者不能學習理論,現在我看了八本理論書,知道理論是可以學習的。”會議期間,中共中央書記處通過了《中央關於高級學習組的決定》,把延安的高級學習組擴大到250人,由陳雲和任弼時、康生、李富春共同確定學習組名單及閱讀各種文件的人員名單。目的是一方麵“為提高黨內高級幹部的理論水平與政治水平”,另一方麵為了總結黨的曆史經驗。
為了把整風學習進一步引向深入,1942年5月,經中共中央批準成立了毛澤東、凱豐、康生、李富春、陳雲五人組成的中央總學習委員會,毛澤東負總責。6月7日,中央總學習委員會舉行會議,決定參加中央學習組的黨、政、軍、民各方麵同誌混合編為10個組,由毛澤東、陳雲、李富春等分別擔任各組組長。會後,總學委對各係統所屬重要機關學校進行整頓,並采取了不少措施督促大家學習,比如,要求大家做學習筆記,並分係統進行抽閱,等等。
陳雲和李富春在中組部工作幾年期間,為黨的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王首道對延安時期中組部評價說:“陳雲、李富春領導下的組織部,團結一致,正確貫徹了黨的幹部政策,耐心細致地對待幹部工作中的問題,正確合理地給幹部分配工作,樹立了黨在組織人事工作方麵的優良傳統,從而發揮了全黨幹部的重要作用。凡是到過延安的人,都感到中組部的熱情和溫暖,稱讚地說:‘到了中組部如同到了自己的家’。”○
(作者係本刊特約撰稿人,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副巡視員,主要從事鄧小平、陳雲、任弼時等老一輩革命家軍事思想和生平研究工作)
責任編輯 吳自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