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瑞琦曆數了OceanStor OS所實現的五大融合:首先是SAN與NAS的真正融合,他認為,以往的SAN與NAS的融合並沒有真正融合,而華為的存儲係統是在共享的存儲資源池之上有兩個並行的引擎,用戶無論運行什麼應用,都可以各取所需,存儲係統同時麵向SAN和NAS。二是實現高中低端的融合,範瑞琦解釋說,由於在不同的檔次的存儲設備采用同一存儲操作係統OceanStor OS,因此,華為實現了高中低端存儲設備的融合,用戶購買設備後,組網更靈活,設備間的數據流動和互通非常簡單。三是性能和容量的融合,OceanStor OS針對SSD進行了特殊優化,在保證SSD業界性能最好的同時,實現與HDD最佳的融合,並能自由部署。四是主存與備份的融合,範瑞琦說:“用戶購買了華為存儲,就不再需要購買單獨的備份軟件和設備,係統可實現自備份,不需要昂貴的備份軟件,使資源高效利用。”最後一點是異構設備融合,在企業的數據中心裏,經常能夠看到“七國八製”現象,機房裏集中了不同廠家、不同年代的設備,而使用基於OceanStor OS的軟件和存儲係統,用戶無需再增加獨立的設備,就能實現既有設備的信息資產整合,“華為存儲可以保證用戶的係統平滑交割和遷移。”範瑞琦舉例說,之前,一個重慶的運營商用戶,機房內有源自28個廠家在7年內不同時期的40套存儲設備,而使用華為的係統,一次性將所有的業務數據全部遷移完成,最重要的是沒有再采購一套獨立的設備,不但大大降低了管理和配置的複雜度,還降低了整個係統的單點故障風險。
融合是實現價值的手段
範瑞琦認為,傳統的企業存儲過於複雜,原有的架構設計和技術麵臨嚴峻挑戰,而通過關注用戶的實際需求,並在存儲領域持續戰略性投入,華為希望幫助用戶把握潛力巨大的大數據商機,真正實現“精簡IT,敏捷商道”。
從這個意義上說,構建融合數據架構並不是存儲創新的目的,而真正的目的是“精簡IT,敏捷商道”。對此,範瑞琦表示,用戶其實並不關心是否融合,關心的是數據架構是否更簡單、更高效,因此,“融合”隻是實現價值的一種有效的手段。
基於此,華為OceanStor V3同時提供了非常簡單的管理平台,並具有統一管理、移動管理和便捷管理等特點。統一管理,即用一套管理軟件可統一管理多型號產品,並提供全局拓撲展示、容量分析、性能分析、故障定位和端到端業務可視等功能;移動管理,即用戶可使用Pad、手機即時管理存儲係統,係統狀態信息自動送達,無需專人值守;便捷管理,可使初始配置設備隻需5步,40秒內即可完成,擴展容量僅需2步操作,15秒內即可完成。這些特點,使華為新一代存儲簡單可靠、資源按需供給、業務架構麵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