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除了介紹和應用較多的傳統成本會計、活動基準成本法之外,也有一些學者基於供應鏈思想以及難以度量隱性成本的考慮,提出了其他的物流成本統計方法。比如基於成本指數的物流成本評價體係,運用模糊分級辦法構建評價指標,確定相應的狀態指數和指數權值,進而計算出成本指數;或者在分析隱性成本時引入模糊聚類分析法等。這些方法均是把模糊數學的思想應用到微觀物流成本統計當中,對開拓研究思路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由於它們包含了設定權重的步驟,免不了會有研究人員主觀因素幹擾的嫌疑,其可行性和說服力都有待於進一步證實。
對於宏觀物流成本的測算,最早提出完整的宏觀物流成本估算模型的,是哈佛大學的赫斯克特教授。他發表於1962年的論文《宏觀物流成本》提出從每年官方公布的就業統計和庫存統計等數據出發,推算宏觀物流成本的思想。在基本模型中,宏觀物流成本由運輸成本、保管成本和物流管理成本三部分構成。對於保管成本的計算,赫斯克特借鑒了阿爾福德和班斯在1955年出版的《生產手冊》中提出的方法,認為保管成本率與庫存水平之間有一種穩定的相關關係。這篇文章解決了長期以來宏觀物流成本測算方麵存在的困難,為隨後Cass物流係統公司副總裁德蘭尼估計美國宏觀物流成本奠定了理論基礎。1973年赫斯克特和尼古拉斯、羅伯特合作推出了《商業物流》第2版,其中詳細闡述了物流研究的方法論體係,對德蘭尼構造宏觀物流成本估算框架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日本物流係統協會(2003)認為:宏觀物流成本是從國民經濟的角度考察一國所有的物流活動消耗的資源總和。它由貨主企業的總物流成本、物流企業的總物流成本和物流活動的社會資源成本三部分構成。但是,由於物流活動的社會資源成本在測量上的困難,因此一般測算出的宏觀物流成本,通常隻是貨主企業的總物流成本和物流企業的總物流成本的合計值。
值得一提的是,南非CSIR物流和決策支持中心在2004年10月發布了《南非首次物流調查報告》,其中的宏觀物流成本測算模型由南非史鐵倫布西大學物流係開發。該模型由兩種獨立的方法組成,一種方法由上而下,另一種方法由下而上,同步估算宏觀物流成本。“由上而下”法是從公布的國民經濟指標中選取合適的基礎數據,從而算出運輸和儲存成本,因此也被稱為分解法。“由下而上”法則通過彙總零散的運輸和倉儲數據信息,並與特定產品聯係起來測算物流成本,故而也稱為加總法。南非的宏觀物流成本測算模型雖然繁雜耗時,但模型性質優良。隻是由於統計繁瑣,影響了它的推廣。
根據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2002年發布的題為《作為物流中心的地區性港口的商業發展》報告介紹,密歇根大學研究人員已經估算出每年全球物流費用開支約為35000億美元。
1.2.2國內的研究
我國學者對於物流成本的研究,包括王嘉霖、張蕾麗(1987)、李京文(1987)、王之泰(1995)、何明珂(1997)、宋華(2000)、劉誌學(2002)等分別通過專著或論文對物流係統進行了研究論述。
2002年,鄔躍提出物流是跨學科的概念,物流的研究方法涉及工程學、流通經濟學、市場營銷學、運輸經濟學、經營管理學等多個學科。其中,從社會角度研究物流成本屬於流通經濟學的範疇,從企業角度測算物流成本屬於經營管理學的範疇。
在供應鏈物流成本的研究中,也有許多學者的成果相繼問世,如索晨霞、鄧子瓊(2004)認為:“供應鏈成本是指在供應鏈運轉過程中的機會成本和整合成本。”紀作哲(2001)認為:“供應鏈成本包括所發生的一切物料成本、勞動成本、運輸成本、設備成本和其他變動成本。”研究方法采用了直接產品盈利率法、作業成本法、目標成本法、所有權總成本法等方法。但是,現有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供應鏈本身理論及技術應用問題;現有方法僅僅集中在職能層麵上討論戰略和工具問題,沒有采用整合式觀點;供應鏈成本管理研究一般都集中在與作業或者交易相關的成本,供應鏈中企業之間的關係被看成供應鏈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建立互信、合作的戰略聯盟夥伴關係非常重要,但是對這種關係成本的研究還不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