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緒論(1)(2 / 3)

(二)20世紀70年代:商業倫理的興起階段

到20世紀70年代,美國企業和西歐企業的經營活動中又出現了許多新的倫理問題,如行賄受賄、欺騙性廣告、價格勾結等。

商業倫理更加受到人們的關注,並開始發展成為~個專門的研究領域。企業開始關心它們的公眾形象,而且,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許多企業意識到它們必須更直接地處理商業中的倫理問題。

商學院教授開始撰寫並講授關於商業倫理的課程和著作,哲學家也登上這一舞台,借助倫理學理論和哲學思想構建商業倫理原則。人們召開各種會議來討論企業的道德責任以及商業中的倫理問題,並形成了專門處理商業倫理問題的中心。

(三)20世紀80年代:商業倫理的鞏固階段

20世紀80年代,商業倫理得到學者和實務工作者的普遍認可和重視。在美國,全國範圍內的大學設置了500門商業倫理方麵的課程,有四萬多名財會人員學習這些課程。美國商業倫理中心作為一個研究組織,提供各種出版物、課程、會議和研討會。在一些著名公司內部,商業倫理也是一個突出的關注點,如通用公司.、通用電氣公司等,都成立了倫理委員會和社會政策委員會來處理倫理問題。在這一時期,由8個國防承包商起草的“商業倫理和行為準則”被製定出來,成為支持公司倫理行為的非常重要的指南。

(四)20世紀90年代:商業倫理的製度化階段

1991年9月,美國國會通過《聯邦組織判決指南》(以下簡稱《指南》)。該《指南》為20世紀90年代組織倫理計劃的製訂定下了基調。《指南》首先把激勵組織采取行動防止不道德行為寫進了法律,如組織應開發有效的企業倫理規範。《指南》規定對那些努力發現不當行為並建立高標準倫理規範的企業減輕處罰。

美國聯邦政府創立了美國判決委員會來促使企業倫理規範製度化,以幫助企業防止不當行為的發生。組織被要求對其雇員的不當行為負責。如果一個公司缺乏必要有效的企業倫理規範而導致員工犯法,該企業將被處以重罰。

(五)2000年至今:商業倫理的完善階段

2000年以後,商業倫理研究的視野進一步擴大。許多學者從法律、哲學、神學或社會學的角度處理商業倫理問題,或者用實用主義精神,尋求特殊倫理問題的解決方法。商業倫理的研究並非對特定情況下應該做什麼或不應該做什麼進行簡單道德化;相反,它係統地將倫理責任的概念和決策在組織內部聯係起來。企業管理者、學者和政府正在試圖開發係統指南來幫助個人或組織作倫理決策。當前的潮流正在朝摒棄組織中基於法律的倫理初衷而向基於文化或誠實正直品質的倫理觀念的方向轉變,這使倫理成為組織核心價值觀的一部分。

二、企業價值觀的改變

商業倫理的發展,意味著企業價值觀的改變。與這種變化相適應,產生了兩個用於討論企業價值觀改變的概念:企業的社會責任、利益相關者。

(一)企業的社會責任

企業的社會責任是一個企業對社會承擔的責任。對社會負責就是要最大化對社會的正麵影響,最小化對社會的負麵影響c企業的社會責任包括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和慈善責任。

企業的經濟責任即企業以永久性生存並承擔對投資者的回報義務來生產和提供社會需求的商品和服務,企業的法律責任即它們必須遵守法律,企業必須要對其員工遵守國家、地方的法律負責;倫理責任是社會對企業所期望的、並未寫進法律的行為或活動。許多人士把這種責任稱為法律的精神,企業的慈善責任展示企業想要回報社會的願望。

作為變化的企業價值觀,企業的社會責任的思想在20世紀60年代變得十分突出。許多企業都試圖判定在企業組織和社會之間存在什麼樣的關係、義務和責任是合適的。企業的社會責任關係到企業決策對社會的影響。

(二)利益相關者

利益相關者是指企業除股東之外,還有其他的利益相關主體,如員工、客戶、供應商,債權人、所在社區和政府等。企業不僅應關注股東的利益,還應關注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雖然除股東外的其他利益相關者對企業並不擁有法定要求權,但是他們有能力對企業施加有利或不利影響。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利益相關者中一些人的要求能夠通過法令或者規則變得合法。

顯然,這些對企業具有影響力或者在企業具有相關利益的個人或群體的利益,應該在企業的計劃和決策中得以反應,這些人被稱為利益相關者。利益相關者的概念,表明當今企業受托責任的範圍已經拓寬,超越了股東而包容了利益相關者的現實利益。企業不能以犧牲利益相關者的利益為代價,而應以一種支持社會的令人滿意的方式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