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會花錢不算本事,能掙錢才算有能耐”。起步不低、發展迅速的中航技是航空工業第一家從事航空產品進出口貿易的企業,但中航技的工作不是簡簡單單的買進賣出,還肩負著技貿結合、工貿結合、進出口結合的重任。特別是創建初期,外事局、中航技一個機構兩塊牌子,更增添了大家做好外貿工作推進航空工業科技進步與發展的使命感。

就在中航技與英國馬可尼公司簽訂引進平視顯示器、武器瞄準計算機等航空電子火控係統,改裝殲7飛機的合同簽訂生效後不到半年,正好遇上國民經濟調整。1980年年底,有關領導在北京召開會議,決定這個技術引進項目“停止工程,撤銷合同,不再談判”。空軍也表示不要改裝後的飛機了。這意味著項目無法按照以前確定的方式進行下去了———即便繼續推進,銷售對象也發生了變化。

中航技、成飛公司及第三機械工業部與項目有關的領導認真分析麵臨的形勢,從國內、國際兩個方麵考慮,決定爭取把這個引進技術的軍工合作項目做下去;要做到經濟上不損失,隻有設法將引進的設備裝上飛機再賣出去———“以出養進”。引進項目遇到的一波三折,在鍥而不舍的人們腳下就成了航空工業走向世界的足跡。

在成飛公司抓緊飛機改裝的同時,中航技也在積極尋找商機,向潛在的用戶介紹中國出口的飛機。1981年4月,中航技代表團出訪約旦,向約旦軍方推薦改裝平顯的殲7飛機。經過介紹和商談,約旦國王決定購買改裝後的殲7;引進項目的銷售難題出現了轉機。最後國家有關部門同意將引進的航空電子火控係統裝在殲7飛機上出口,批準向約旦出口飛機。6月,中約雙方正式簽訂購銷合同。1981年9月起擔任第三機械工業部部長的莫文祥說:出口約旦的合同是逼上梁山、背水一戰,必須統一思想打好這一硬仗。他說,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風險———既有飛機技術改裝的難度,又有外貿進口設備、技術,執行出口改裝飛機合同的能力。

1984年4月,成飛公司第一架裝備平顯的出口型殲7M飛機完成總裝。7月,第一批出口的殲7飛機出廠試飛後裝箱發運。到年底,出口約旦的第一批殲7飛機完成交付。1985年5月前,出口約旦的60架殲7飛機全部發運完畢。中國航空工業也順利邁出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就在積極完成向約旦出口殲7飛機的同時,中航技發揮外貿企業的作用,積極為殲7飛機尋找下一個國外用戶。1983年7月,改裝了英國電子火控係統的殲7ⅡA在大連試飛。7月27日,中航技副總經理劉國民陪同巴基斯坦空軍第一副參謀長賈瑪爾中將一行來大連實地察看中國為出口製造的殲7飛機;航空工業部外事局局長兼中航技總經理孫肇卿也在大連迎候客人。賈瑪爾中將聽了屠基達等專家的介紹並實地察看飛機後,當即表示對這種裝備平顯的戰鬥機有極大興趣,認為這樣改裝完全符合巴基斯坦空軍想法,是當今世界戰鬥機發展的方向。

在中航技積極開拓市場的努力下,第一個殲7飛機出口合同還未開始向約旦用戶交付飛機,就迎來了下一個國外用戶,顯示出良好的出口前景,並且由此開始與巴基斯坦在友好互利原則上開始了長期的合作發展。

在1984年11月舉行的殲7M飛機鑒定大會上,航空工業部副部長陳少中說:殲7M飛機是我們拿在手裏的輕型殲擊機中最好的飛機;從開始下決心到現在研製成功是一個大膽嚐試的過程,也可以說是我們一個果斷的決定,表現出勇敢進取的精神。中航技總經理孫肇卿也在會上回顧了5年多來一種飛機兩個合同執行中的艱難曆程,展望了殲7M飛機成功出口帶來的發展前景。

在航空工業打開走向世界大門的過程中,成飛公司引進技術、改進產品,中航技積極開拓市場、尋找客戶,做的都是分內的工作。當這些看似尋常的工作在推進航空工業改革開放的大目標下協調、統一的時候,共振產生的疊加效應大大超出人們從完成本職工作角度所能看到的結果。

三、從出國參展到飛向世界

國際航空博覽會是世界各國展示航空工業成果的大舞台。法國巴黎航展、英國範堡羅航展和亞洲新加坡航展是當年世界上三個最大的航空盛會。改革開放以前,封閉、半封閉的中國沒有機會在世界舞台上展示自己,國外人士對中國航空製造業的發展幾乎一無所知。隨著邁出走向世界的步伐,中國航空工業也要登上世界舞台展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