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飛行員營造舒適的“生命之舟”
航宇公司研製的座艙保障係統是飛行員的生命工程,是隨著我國飛機升級換代而同步進步的。為我國空軍殲5、殲6、殲7飛機配套的是第一代彈道式彈射座椅,采用彈射筒作為彈射動力。第二代飛機———殲8就裝備了第二代彈射座椅,采用火箭彈作為升空動力。當我軍裝備第三代殲擊機———殲10時,航宇公司又提供了第三代彈射座椅,其安全救生包線更寬:高度從零至飛機升限。以新研製的火箭彈射座椅及與其配套的個體防護裝備為代表的彈射救生裝備標誌著我國彈射座椅跨入了世界新一代先進彈射座椅的行列。
航宇公司還向我軍提供飛行員個體防護救生裝備係統。個體防護救生裝備包括供氧裝備、抗荷裝備、特種防護裝備、水上救生裝備四大類,是飛行員防護救生的組成部分。
我國的個體防護救生裝備經曆了從仿製到自行研製的發展過程。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個體防護救生專業才開始較為係統的研究。1994年空軍要求研製性能高、舒適性好的新型通用保護頭盔。國家集中各路專家研製了高性能的通用頭盔,外殼采用新型複合材料,內襯墊采用硬襯墊和調節網混合式內襯係統,使彈射離機速度有所提高,使用舒適性明顯改善。產品定型後就大量投入使用。該項目於2002年獲航空科技進步三等獎。
1.密閉頭盔
飛行員使用的密閉頭盔產品不大,要求卻很高,一般18千米以上的飛行人員必須配備。1962年我國開始仿製蘇聯密閉頭盔。該密閉頭盔使用熱負荷大,銅絲在太陽光照射下反光,影響飛行員捕捉戰機。我國組織相關單位組成攻關組開始了新型頭盔的關鍵技術研究。經過近5年艱苦攻關,該型頭盔於1986年完成了設計定型。這種兩用密閉頭盔在正常飛行時觀察麵板敞開,使用氧氣麵罩供氧。應急時觀察麵板會自動扣合成為密閉頭盔。這種頭盔采用雙曲麵有機玻璃觀察麵板,當觀察麵板閉合,有機玻璃上就會形成一層霧氣,影響飛行員的視線,麵板去霧問題成了關鍵。攻關組通過千百次試驗,攻克了有機玻璃上鍍黃金膜、膜保護、電極、電阻均勻性、壽命等世界級關鍵技術,獲得了成功。此項鍍膜技術是中國的驕傲,當前在國際上仍屬領先技術。
我國航空工業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自行研製飛行員高空代償服,先後研製了8種型號的代償服。此外,還研製了3種型號代償背心。當我國研製第三代戰鬥機時,航宇公司開始研製新型代償服,2000年完成了試樣階段及技術鑒定工作,作為通用型高空代償服,現已大量生產裝備部隊。該型高空代償服作為第三代飛機抗荷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2003年獲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
2.抗荷服
我國飛行員使用的抗荷服幾十年來年產量數以千計。我國從1962年開始仿製蘇聯抗荷服,針對存在的問題,1964年開始改進,將抗荷囊體由天然橡膠膠
片硫化改為109塗膠布冷粘成形,重量也在原來2千克的基礎上減小到1.5千克,1966年定型,裝備部隊。之後,隨著強度更高、氣密性更好的塗膠布囊體材料出現,開始研製新型抗荷服,至1974年定型。
3.特種防護裝備
我國飛行員專用防毒裝備研製曆程很短。在有一定預研的基礎上,於1994年開始進行研製工作,1998年完成設計定型。目前殲7、殲8等係列飛機的飛行員都裝備了個人防毒裝備。戰鬥機飛行員個人防毒裝備研製不僅填補了我國空軍個體防護裝備的一項空白,具有重要的軍事價值,而且為不同機型飛行員的個體防毒裝備研製奠定了基礎。2003年榮獲國防科技進步三等獎。
4.防核閃光頭盔
為了配合我國進行核試驗,空軍在1970年提出研製防核閃光頭盔的要求。研製工作分兩步進行,第一步為手動式頭盔,1976年用於核試驗,1977年定型,其改進型為TK-6A防核閃光頭盔。這兩型頭盔先後參加了我國多次空爆核試驗,隨後,進一步為飛行員設計了6B型自動防核閃光頭盔。此頭盔1993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5.抗浸防寒服
20世紀80年代開始研製,1990年開始研製第二代抗浸防寒服,經過抗浸麵料及封合工藝攻關,在完成產品防水性能、保暖性能、抗浸性能、抗高速氣流吹襲性能等試驗及試飛考核後,2002年完成設計定型。在研製成功SKQ-2抗浸防寒服的基礎上,又相繼研製定型了為直升機飛行員配套的2A型抗浸防寒服,為民用直升機飛行員配套的3型民用抗浸防寒服,為特種飛機飛行員配套的4型抗浸防寒服以及為載人航天飛船航天員配套的SZM250抗浸防寒漂浮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