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導產品有集裝箱角件、不鏽鋼多功能扳手等,優質碳鋼、合金鋼、不鏽鋼及特殊用鋼等鑄件出口美國、英國、德國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現主要致力於開拓航空領域內的精鑄產品及市場,正在規劃發展真空熔煉、真空澆鑄項目。2007年主營業務收入4890萬元,2008年計劃收入1.6億元。
航宇公司的上市公司———中航精機及其他幾家控股子公司———上海航楚、航生石化、宏偉航空器、宏航實業,也都傾智傾力、搏擊商海、奮力發展,成為“航宇速度”的重要力量。
航宇公司總經理羅群輝對記者說:改革開放吹來市場經濟的東風,開啟了技術進步的大門,到了90年代以後,技術進步、創新工作開始步入快車道。對航宇公司來說,我認為變化最大的是從2003年三廠一所整合開始的,這從經濟上可以看出來,“一所二廠”在2003年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大約5年,年產總值基本上都是在5億元左右;但是從2004年到現在,航宇公司年經濟總量分別達到了7.5億元、9.5億元、11.5億元、16.3億元,2008年預計25.5億元,在快速發展。公司成立之初就是按照願景、宗旨、戰略、計劃來執行。首先我們確定了公司願景:成為一家迅速成長的高科技產業集團,在航空防護救生和空降空投領域達到世界最高水平,在汽車零部件和民用航空零部件產品領域成為國內知名的供應商。我們希望用10~15年時間達到所定願景。我們還製定了公司宗旨:滿足防務和市場需求,實現與顧客共同發展。根據這個宗旨製定了公司發展戰略———“航空為本、多元發展、精品超越、和諧成長”。到航宇公司成立十周年的時候,公司年總收入可以達到108億元。
航宇公司始終追尋著先進技術的發展方向,實踐著大集團戰略,努力把握戰略轉型的規律性,對戰略轉型的發展趨勢、轉型方向、轉型方法進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全麵思考改革中更深層次的矛盾,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公司走上了又好又快發展的康莊大道。
回顧改革開放30年,國企從衰落到振興,再到走向世界,與國際上跨國公司同台競爭;航空工業分分合合,為的是形成良性競爭局麵,打造涉及航空領域的全價值鏈。直升機工業是航空工業價值鏈上重要一環,直升機軍民兩用的性質決定了它在國民經濟建設、國防現代化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直升機工業具有知識密集、技術密集、產業關聯多等特點和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高風險、周期長、決策層次高等特征;直8係列直升機的發展印證了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作為生產力第一要素在高科技產業所起的關鍵作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直升機工業得到迅猛發展,取得世人矚目的輝煌成就,很關鍵的一點就是緊緊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
長空舒袖直8起舞
———直升機工業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宋亞林
我國直升機工業起步於20世紀50年代,從仿製生產蘇聯米-4直升機開始。1958年12月18日,第一架直5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首飛成功。直到60年代中葉,直5飛機一直“唱主角”。直5仿製生產為我國自主發展直升機工業奠定了初步的工業基礎。
從20世紀60年代中葉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這十幾年中,國家經曆了“文化大革命”的動亂,直升機工業從東北哈爾濱向南轉移,在江西景德鎮建立了我國唯一的直升機研究所,即602研究所;建立了直升機生產廠,即昌飛公司;重新構建了直升機及發動機的科研、設計、試驗、生產配套的基本框架,為我國直升機工業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和人才基礎,同時促進了直升機理論和技術的發展。但“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研製工作陷入困難之中,建立了20多年的直升機工業受到了嚴重挫折,陷入了既無直升機生產、又基本無直升機研製的境地;直升機設計所隻能搞一點預研,圖樣上的東西得不到實際驗證。生產廠的產品變成汽車,“昌河”汽車名揚四海,搞直升機的航空工人心在流淚。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春風帶來了中國直升機工業的春天。1985年國務院、中央軍委對我國直升機發展做出了重大決策,從此,我國直升機工業真正走上了總體思路明確、規劃健康有序的發展軌道,進入了空前穩定、快速發展的時期。1986年我國陸軍航空兵成立,陸航的建立極大地拉動直升機需求,給直升機工業提出了係列、性能、型號、質量、數量等要求。直升機工業麵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