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虛實篇(2)(1 / 2)

麵對複雜的市場,商家的產品戰略就應本著“避實擊虛”的原則,尋求市場空隙,用最少的競爭消耗去占據較大的市場,而不要一味跟風盲動,與強大的競爭對手針鋒相對,從而虛耗了財力物力,市場效果卻不明顯。一個企業要想由小變大,初期階段一定要以保全自身為主,在競爭中要選擇贏得了的對手,在市場定向上要找供貨貧缺的商品。在取得一定勝果,實力有所壯大之後,再擴展市場去啃硬骨頭,方有取勝的資本。

“人棄我取,人取我舍”

說來難以令人置信:華夏富翁之一——李曉華,起家的時候,隻用了3500元!

李曉華是位老“知青”,1978年回北京,連個固定的工作都沒有。1979年,李曉華幹起了在街頭擺攤的個體戶,為了辦點走俏貨,他帶上幾千元錢到了廣州。

李曉華本想買一些電子表、T恤衫、變色鏡回北京,可是,在廣州城轉了幾圈後,覺得這些東西賺不了幾個錢,於是放棄了初衷。一天,李曉華走到廣州商品交易會陳列館門前,被陳列館中的一台美國進口冷飲機吸引住了。

北京人好熱鬧,喜歡“獵奇”。李曉華在心中盤算:“這玩藝運回北京肯定能受歡迎,賺多少錢不知道,但無論如何賠不上!”

李曉華問:“這機器多少錢一台?”

人家回答:“機器倒不貴——3500元!不過這是樣品,不賣。”李曉華失望地撓了撓頭,但他轉而一想:“樣品?不就是給人看的嗎?交易會結束,總不能再運回美國去啊!”

此後,李曉華天天光臨交易會陳列館,一直到交易會閉會。

果然,這機器不能運回美國。

李曉華花了3500元把美製冷飲機買到手中,運回北京——第一天,純收入1萬元?選喝冷飲的人排成了一字長蛇陣,整個胡同人山人海,大車、小車都過不去了。一個夏天,李曉華淨賺幾十萬。

第二年,小商小販們一見美國冷飲大受歡迎,爭相效仿,一時間,大街小巷,漏鬥似的美製冷飲機處處可見。李曉華呢?他看好了錄像市場,專心一意地幹起播放錄像的生意來,又實實在在地賺了一大把。

1986年,我國城市經濟體製改革向縱深發展。李曉華覺得自己的文化知識有限,應該“進修進修”,於是毅然放棄在北京賺“大”錢的機會,飛到日本,在東京語言學院當了一名學生。李曉華邊學日語邊打工(在“中華料理店”洗盤子),畢業後在日本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並成為“101毛發再生精”在國外的代理商。五年過去,李曉華的公司不僅在亞洲有了很大的發展,還在歐洲和美洲站穩了腳跟。

迄今為止,李曉華北京、天津、吉林等地興辦了十家三資企業,總投資1000多萬元;他還為我國公益事業捐款1000多萬元。

李曉華,好樣的!

【商人活用之一】“避實而擊虛”的理論,實際上就是揚長避短,發揮優勢的思想。不論哪一個企業、哪一個部門或哪一個地區,都有自己的特長和優勢,隻要善於揚長避短,把優勢發揮出來,就會在國內外市場經濟的競爭大潮中無往而不勝。

向生手請教突破經營逆境

羅伯特·克力喬是美國職業運動員的心理教練。

有一次,他到某休閑中心去度假,並跟該中心的高幹們共進午餐。

克力喬很禮貌地請教中心的經營狀況,總經理說:“一切都很好,隻有這個露天自助餐一直虧本。”

“您有沒有深入分析檢討呢?”

總經理說:“當然有啊!我們逐一探討過了,裝潢有藝術感,景觀一流,顧客對餐點與服務也都讚不絕口,然而就是不賺錢。”

“您有沒有請教專家呢?”

總經理有點激動地說:“我們不但聘好幾位顧問,而且做了各種嚐試,包括變更菜單、室內色調、桌椅的擺設,甚至換餐廳經理與餐點供應商,仍舊毫無起色。”

不久,克力喬上前排隊取餐點。他要了一個三明治,一份沙拉及一杯果汁之後,發現甜點擺不進餐盤內。

這時,他看見一個小孩勉強把甜點擺進餐盤內,結果將三明治擠落掉到地上。

克力喬腦中靈光一現,迅速回座並對總經理說:“我是研究運動心理學的,並非餐廳的專家,可是根據我取餐的過程,我建議你們更換大一點的餐盤。如此一來,不但可裝滿顧客想要的食物,而且營業額也會跟著增加啊!”

總經理采納了克力喬的建議。結果三個月後,更換後的大餐盤使得每個每餐的消費增加一點五美金,餐廳終於轉虧為盈。

【商人活用之二】身為經營者,當你在經營上遭遇瓶頸時,要向誰請教最妥當呢?你不一定要去找工作經驗相同的人,因為彼此經驗相同,看法類似,不易有好構想,最好去請教跟你的工作毫不相幹的生手。

生手往往能看出被專家忽略的事情。這是“避實擊虛、以迂為直”思想在商業經營中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