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九變篇(2)(1 / 2)

第一,在利思害。“在利思害”,對於商戰中的企業家是一貼清醒劑。對外開放,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和設備,這是件好事,但同時也要付出代價與成本。如何興利防害,長春第一汽車廠的做法把引進與自己製造結合起來,隻引進關鍵性先進設備、部件和技術,一些本企業或本國能製造的設備、部件盡量自行製造。這樣既發揮了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的優勢,又避免了過多地耗費外彙的短處。

第二,在害思利。這是“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的又一含義。即在不利情況下,將帥應看到潛在的有利因素,事情才能夠進行。

生產經營者也有必要“雜於利害”。同時考慮到利和害,並在這兩極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就能夠順利發展。否則,隻看到對自己有利的一麵,或者僅注意對自己不利的一麵,要麼遲早會栽跟頭,要麼使生產經營畏縮不前。尤其是當生產經營活動順利發展時,人們往往容易忘乎所以,看不到其中所隱藏的不利因素和危機,不能及早謀取對策,一旦危機爆發了便會措手不及。因此,生產經營者特別需要有一種居安思危的科學態度。

如何才能居安思危呢?生產經營者必須善於預測危機。這又要求他們具有廣博的知識、敏銳的眼力和縝密的思維;要注意研究國內外經濟變動的曆史,從中找出各種規律;要像軍事將帥那樣,利用各種情報,盡可能全麵地察覺可能招致失敗的各種因素。在此基礎之上,要積極謀求克服消極因素的有效對策。例如,當一種商品正處於暢銷之時,經營者就必須慮到它有滯銷之日,及時地推出新的暢銷商品,或者適時地轉移陣地。隻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有時還需要從最壞處著想,做好失敗之後收拾殘局的各種準備,力求把損失減少到最小的限度。《三十六計》中有一計是“走為上”,生產經營者在麵臨失敗之時是走還是留,如何走,如何留,這些都是需要平時就認真考慮的。

波音公司因“險”得“福”

1988年4月27日,美國阿哈羅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37客機自檀香山機場起飛後不久,突然,“轟隆”一聲巨響,飛機前艙頂蓋被掀開一個直徑達6米的大洞,一名空姐當即被掀出機外。駕駛員采取緊急措施,把飛機降落在鄰近的機場上。令人驚異的的:除了那名不幸的空中小姐外,全機89名乘客和其他機組人員無一傷亡。有關人員立即趕赴現場,對飛機發生事故的原因進行調查。

波音公司麵對嚴峻的考驗,毫不驚慌,他們派出高級技術人員參與調查,並且,隨著調查的深入,波音公司還借助電台、電視台、報紙、雜誌等新聞媒體大造輿論,對空難事件大加宣揚,波音公司的解釋是:這是一架已飛行了20年、起落9萬多次的客機,按照技術規定,它本已早該退休了。飛機過於陳舊、金屬疲勞是造成事故的最主要原因,但即使是一架如此陳舊的波音737,它還能保證乘客無一傷亡,這證明了什麼呢?隻能證明波音公司的飛機質量的的確確是上乘可靠的。

波音公司處變不驚,從容查清了造成空難的原因,並大加宣傳,不但沒有損傷波音公司的形象,反而使公司因“險”得“福”。事故之後,波音公司的訂貨成倍增加,僅國際金融集團和美國航空公司兩家就訂購了130架波音737,公司在5月份的訂貨高達70億美元。

【商人活用之一】變害為“利”,是高招中的高招。因為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必包含利害兩麵,智者高明,可以不但明察利害兩麵,更能巧妙的轉化,從而不論利、害,都能為己所用。在惡劣的形勢下,看到有利的一麵,放大、升華,就可以抵消不利的影響。

五危

敗鑒

“覆軍殺將,必以五危”,對於從事商戰的現代企業家也是必須時地刻記的警戒。軍事上的“五危”在企業經營管理中同樣會表現出來。例如抱著拚死一戰的決心,盲目投資,孤注一擲,就可能被對手誘殺;畏縮膽怯,一味求穩,錯失良機,就可能被對手吞並;急躁冒進,輕舉妄動,就可能被對手淩侮;過分重視虛名,就可能受各種議論的影響,使實際效益受損;過分遷就、放縱員工,就可能使管理鬆懈,效益下降,陷企業於困境。企業領導者如能吸取前車之覆的教訓,隨時警惕這五種會帶來災禍的弱點,企業的經營管理就會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

孫子五危論重在強調適度,這種原則在經營領域屬於一種高級控製術。它告訴人們,做生意,搞項目,不能死拚蠻幹,要把業務上勇於進取的精神控製在理智的範圍內。既要有一股闖勁,又不能讓偏激情緒左右自己,要牢記“必死,可殺也”。同時,又要知道生意場上永遠是有得有失的,不能想著一點風險都不冒,萬事一帆風順,這樣就可能什麼也辦不成,什麼利益也得不到,成為一個徹底失敗者,要多想想孫子所說的“必生,可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