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九變篇(2)(2 / 2)

另外,還要懂得事物的發展是受諸多客觀條件製約的,如果外部條件不具備,僅憑自己異想天開,現實必然使之成為一個失敗者,而不是成功者。比如,當設計一個項目時,如果不顧一切地追求規模和速度,或者將產品設計得過分超前於時代,這樣很可能不會被市場接受。這正是孫子所說的“忿速,可侮也”。至於自矜名節、溺於愛民等毛病,同樣也會給生產經營造成不利影響。

總之,萬物都有一個度,生產經營者也不能違反孫子所強調的適度原則。

超前意識使通用汽車大滑坡

美國通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汽車公司,它生產很多世界名牌汽車,例如卡迪拉克、雪佛萊等。1988年它的銷售額為1120.18億美元,1989年1269.3億美元,保持著世界最大的汽車生產者的地位。

然而,隨著1981年1月登上通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寶座的羅傑·史密期推行的“革新”,實際上已經把這個公司推上了衰落的道路。

史密斯是在55歲時當上董事長的,他上任伊始,就否定了前任的規章和策略,他宣布,他和他的前任不同,他把通用汽車公司建成21世紀的排頭企業,這個企業“不用紙”、“不用燈”,無人操縱、全部電子化。為此,他采取一係列的“革新”措施。

他的措施是圍繞“21世紀企業”的總目標進行的,凡是符合這個標準的,哪怕和汽車業無關,財務、生產狀況很差的企業,他也大量兼並“吃進”。“不管是何處的尖端技術,我們發現了,就要買進來。這樣才能實現飛躍。”例如,他用50億美元買下了休斯飛機公司的軍用電子和衛星公司。同時,他又新建和擴建了一批引起人們轟動的企業,例如,在密執安州建立了機器人工廠;在底特律建成小轎車生產集團,其規模相當於兩個福特汽車工廠……從1981年到1986年,他已為他的“革新”花了近800億美元的巨款。

但是,他的“革新”並未得到應用的收獲,因為,他的決策是盲目的,他到處設廠,不顧成本地亂投資,都沒有適當的組織機構和科學的管理措施。他收購的休斯飛機公司,原來是靠免稅運營的,他收購時,因為要與福特、波音兩家競爭,所以以休斯資產的5倍報價擊敗了福特和波音。但是,收購後的3年,由於沒有科學的管理休斯公司一直處於混亂的無政府狀態。

正因為這樣,不很長的時間,後果顯現了。原來史密斯定稱的要使通用汽車在美國的市場占有率達70%,7年後,僅僅占了35%。而這是通用公司半個世紀以來的最低記錄。在史密斯“革新”前,通用公司的轎車的占有率為47%,而7年後,卻降為35%。利潤率也逐年降低,頭三年就下降了35%。更加嚴重的是,公司與工人的對立日趨嚴重。這是史密斯為了要與日本競爭,必須降低勞動力成本,於是隻能采取不斷裁員的辦法來實現的,這當然引起工人們的不滿,因而罷工、怠工就先後出現了。

總算史密斯在嚴酷的現實麵前認了輸,後來采取了種種收縮的辦法來挽回大滑坡的敗局,通用汽車公司這個“企業巨人”慢慢開始複蘇,但是,這個挫折大大製約了通用公司的發展。

【商人活用之一】超前的意識和超前的決策要針對於市場的情形,不能夠盲目地想當然。預見固然重要,但適時適地卻更為重要。

IP公司以毒攻毒

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電視節目“60分鍾”是80年代美國最有影響的節目之一。它的主要節目內容,就是曝光醜聞,或一些重大問題。這欄節目令許多人感到心驚膽戰。

1979年,當“60分鍾”派記者哈裏·雷森納到伊利諾斯州迪凱特市調查伊利諾斯電子公司(IP)所屬克林頓核反應堆工程為什麼逾期尚未完工並且超過預算時,伊利諾斯公司就懷疑“60分鍾”企圖進行一場“惡毒誹謗”。但本著“公眾必須被告知”的原則,該公司同意“60分鍾”進行現場采訪,但先決條件是“60分鍾”必須同意伊利諾斯公司對現場采訪的攝影過程進行全程錄像。

1979年11月25日,“60分鍾”就此次采訪播放了一個16分鍾的片斷。正如伊利諾斯公司所擔心的那樣,它指責該公司管理失誤、貽誤工期,並將昂貴的超支費用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CBS節目的報道,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公眾紛紛譴責伊利諾斯公司。該公司的股票在紐約股票交易所猛烈下跌。伊利諾斯公司遭此劇變,並沒有亂了陣腳,而是采取有力措施來回擊CBS,挽救公司的名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