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九變篇(3)(1 / 3)

在“60分鍾”節目播出之後的幾天之內,伊利諾斯公司也製作了一部影片,將“60分鍾”播出的全部片斷包含在裏麵,並且還包含了CBS所刪去的一部分錄像。該錄像對CBS所使用的資料的真實性提出質疑,並將CBS所有采訪的證人的真麵目公之於眾。CBS所特意采訪的幾個人,都是因為道德敗壞而被公司開除的人。這三個人心存報複,對一些事實肆意歪曲。既然證人不可靠,那麼節目的可靠性就可想而知了。伊利諾斯公司的反擊切中要害。

這部反駁錄像帶很快在公眾中傳播開來,並被拷貝分給各地的議員、公司總裁、新聞記者等人。該公司的做法一時被許多大公司模仿,做為對付新聞記者的一種方法。

“60分鍾”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報道中有策劃不周和事實不準確的地方。

【商人活用之二】“60分鍾”的發展靠的是觀眾,他們新聞靠的是錄像片,伊利諾斯公司便針對了他們的這些“危”。“60分鍾”是以錄像資料和證人為資本,伊利諾斯從錄像和證人中找突破口,直擊新聞的可信之處,變之為不可信,從而挽回了公司的損失。

塑膠大王成大業

台灣塑膠大王王永慶被人稱為台灣的“經營之神”。

王永慶出身貧寒,靠當米店小老板起家,積累了一筆財產。20世紀50年代,台灣政府意欲發展塑膠工業,並派懂化學工業的企業家何義出國考察。何義考察回國後,認為在台灣生產塑膠,根本無法與日本競爭,悄然隱去。此時,王永慶對塑膠還一竅不通。但他認為台灣島各地都有燒堿生產,可為塑膠的生產提供豐富的氯氣資源,而且,塑膠市場前景不可估量。1954年,王永慶排除各方幹擾,與人合作,創建了台灣第一家塑膠公司。

王永慶的塑膠公司以月產100噸的速度投入批量生產,但台灣的月需求量隻有20噸,產品大量積壓。股東們擔心自己的投入會白白拋入大海裏,相繼要求退股。王永慶狠狠心,傾盡家產,購下所有產權,獨家經營。他的對策是:增加產量,降低成本和售價,吸引更多的海內外客戶。

但是,市場上的日本產塑膠粉不比他的差,價格也便宜,王永慶的產品在倉庫裏堆積如山。“難道真的像何義預言的那樣,隻有死路一條?”王永慶被逼上了絕路,他也曾想把產品運出,但台灣不過是一個孤島,遠程運輸,昂貴的費用就掏不起。看來,出路還隻能在台灣島上。再建一個塑膠加工廠!換句話說,就是:我就是市場。他把塑膠“賣”給自己的塑膠加工廠,然後出售塑膠成品。王永慶的驚人之舉得到了台灣有識之士的支持,他很快籌集到足夠的資金創建了一座規模可觀的塑膠加工廠,並更新了塑膠廠的設備。

塑膠加工廠投產後,兩廠互補的生產優勢立即大放異彩。王永慶獨占了的塑膠市場,無人可與他匹敵。受此啟發,王永慶發現塑膠業與木材業結合,市場更為廣闊,於是他又先後建立了“新茂木業有限公司”、“台灣化學纖維有限公司”,開始生產新穎、別致、利潤大的特種工業品。1973年,世界性石油危機中斷了台塑基礎原料的供應時,王永慶果斷地在海外投資建成全球最大的輕油裂解廠,使自己的台塑集團再不為原料的供應而擔心。目前,王永慶的台塑集團擁有4萬員工,總資產近40億美元。

【商人活用之三】麵對著事業中的“轉變”,當你因為某些客觀條件的限製而感到力不從心的時候,是沉著冷靜,越挫越勇,還是自亂陣腳,望而卻步,這是一個人能否成就大業的分水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