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行軍篇(1)(2 / 3)

大凡駐軍,總是喜好幹燥的高地而厭惡潮濕低窪的地方;要求向陽,回避陰濕,接近水草,保持供應,駐紮高處,這樣軍隊中沒有各種疾病,也就是勝利的保證了。丘陵、堤防駐軍,必須駐紮在向陽的一麵,並且要把主要翼側和後方依托著它。這些對於用兵有利的措施是利用地形做為輔助條件的。河流上遊下暴雨,看到水沫衝來,如果要徒涉通過,應等待水勢平穩以後再渡。凡是遇到“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等地形,必須迅速避開而不要靠近。我遠離它,要敵軍去接近它;我麵向它,讓敵軍去背靠它。軍隊在懸崖絕壁的隘路、湖沼、蘆葦叢生的低窪地、草木繁茂的山林地區行動,必須仔細反複地搜索,因為這些都是容易隱藏伏兵和奸細的地方。

敵軍離我很近而仍保持安靜的,是倚仗他占據險要的地形;敵軍離我很遠而又來挑戰的,是企圖誘我前進;敵軍之所以不居險要而居平地,定有他的好處和用意。

樹林裏很多樹木搖動的,是敵軍向我襲來;在草叢中設有許多遮蔽物的,是敵人企圖迷惑我;群鳥突然飛起,是下麵有伏兵;走獸到處跑,是敵人大舉來襲;飛塵高而尖的,是敵軍戰車向我開來;飛塵低而廣的,是敵軍步卒向我奔來;飛塵疏散而細長的,是敵人在打柴;飛塵少而時起時落的,是敵人正在紮營。

敵方的使者言辭謙卑而實際上又加緊戰備的,是要向我進攻;敵方使者言詞強硬而軍隊又向我進逼的,是準備撤退;敵戰車先出並占據翼側的,是布列陣勢;沒有預先約定而突然來請求議和的,其中必有陰謀;敵軍急速奔走並擺開兵車列陣的,是期求與我決戰;敵軍半進半退的,是企圖引誘我軍。

敵兵倚著兵器而站立的,是饑餓缺糧的表現;敵兵打水而急於先飲的,是幹渴缺水的表現;敵人見利而不前進的,是由於疲勞過度。敵方營寨上有飛鳥停集的,說明下麵是空營;敵營夜間有人驚呼的,說明敵軍心裏恐懼;敵軍紛擾無秩序的,是其將帥沒有威嚴;敵營旗幟搖動而不整齊的,是其陣形已經混亂;敵軍官吏急躁易怒,是敵軍過度困倦。敵人用糧食喂馬,殺牲口吃,收起炊具,不返回營寨的,是準備拚命突圍的“窮寇”;低聲下氣同部下講話的,是敵將失去人心;一再獎勵士卒的,是敵軍沒有辦法;一再重罰部屬的,是敵軍陷於困境;將帥先對士卒凶暴最後又害怕部下的,是最不精明的將領。敵人借故派使者來談判,措詞委婉態度謙和的,是想休兵息戰。敵軍盛怒前來,但久不接戰,又不離去,必須謹慎地觀察其意圖。

打仗不在於兵力愈多愈好,隻要不輕敵冒進,並能集中兵力,判明敵情,也就足以戰勝敵人了。那種無深謀遠慮而又輕敵的人,勢必成為敵人的俘虜。

將帥在士卒尚未親近依附時,就貿然處罰士卒,士卒一定會不服,不服就很難使用。如果士卒對將帥已經親近依附,仍不執行軍紀軍法,這樣的軍隊也不能用來作戰。所以,要用“文”的手段,即用政治道義教育士卒;用“武”的方法,即用軍紀、軍法來統一步調,這樣的軍隊打起仗來就必定勝利。平素能認真貫徹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能養成服從的習慣;平素不認真貫徹命令,不教育士卒,士卒就會養成不服從的習慣。平素能認真執行命令,是由於將帥與士卒相互取得信任的緣故。

處軍

地段選擇

孫子有關處軍之法的核心思想是,處軍必須善於利用地形,使自己的軍隊經常占據便於作戰、便於生活的有利之處。這不僅對行軍作戰有直接的指導意義,而且也適於商品經銷活動。

在商品經銷活動中,地理條件的作用和在戰爭中一樣重要。同樣的資金,同樣的經營水平,經營地點不同,經營效益殊異。因此,精明的經銷者,總是精心選擇優越的地理位置,並根據不同環境條件經銷不同的商品。如,日本的藤田曾對猶太人的生意經做過大量研究,發現猶太人發財的重要經驗之一就是重視經營位置的選擇。他借鑒猶太人的經驗,在選擇自己開店的地點時,花費了很大的功夫。他每天在銀座八丁目大廈的辦公室裏用望遠鏡觀察,記錄過往行人的情況,經過長時間的調查和細致的研究,終於選定了最佳地點,大獲其利。再如,我國商人郭泉、郭蔡在1915年到上海選擇開設百貨商店的地點,先是在上海尋找最繁華的地段,確定在人口流動頻率最高的南京路建店,後又進一步調查研究,覺得該路的日升茶樓一處地段較為理想。選好地段後,又進一步研究店是建在路南還是路北。為了取得可靠數據,他們終日坐在馬路兩邊,統計過往行人的數量,最終選定在南京路日升茶樓地段南側開辦百貨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