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行軍篇(1)(1 / 3)

【原文】

孫子曰:凡處軍相敵(1):絕山依穀(2),視生處高(3),戰隆無登,此處山之軍也。絕水必遠水;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內(4),令半濟而擊之,利;欲戰者,無附(5)於水而迎客;視生處高,無迎水流,此處水上之軍也。絕斥澤(6),惟亟去(7)無留。若交軍於斥澤之中,必依水草而背眾樹,此處斥澤之軍也。平陸處易,而右背高,前死後生(8),此處平陸之軍也,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

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丘陵堤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軍旁有險阻、潢井、葭葦(9)、山林、翳薈(10)者,必謹覆索之(11),此伏奸之所處也。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其所居易者,利也。

眾樹動者,來也;眾草多障者,疑也。鳥起者,伏也;獸駭者,覆也;塵高而銳者,車來也;卑而廣者,徒來也;散而條達者(12),薪來也;少而往來者,營軍也。

辭卑而益備者,進也;辭強而進驅者,退也;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陳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奔走而陳兵者,朝也;半進半退者,誘也。

杖而立者,饑也;汲役先飲者,渴也;見利而不進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粟馬肉食,軍無懸缶瓦(13),不返其舍者,窮寇也。諄諄翕翕(14),徐與人言者,失眾也;數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先暴而後畏其眾者,不精之至也。來委謝者(15),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兵非益多也,惟無武進(16),足以並力、料敵、取人而已。夫惟無慮而易敵(17)者,必擒於人。

卒未親附(18)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19),是謂必取。令素行(20)以教其民,則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21)也。

【注釋】

(1)處軍相敵:處,安置,部署。處軍,行軍作戰中軍隊在各種地形上的處置要領。相,觀察。

(2)絕山依穀:絕,度也。

(3)視生處高:居高向陽。視生,向陽的意思。

(4)水內:應為水訥,今言河流彎曲處或水北為訥。

(5)附:靠近。

(6)絕斥澤:指通過鹽堿沼澤地帶。斥,鹽堿地。

(7)惟亟去:應該迅速離開。惟,宜。亟(急),急。

(8)前死後生:前低後高。死,低。生,高。《淮南子·地形訓》中“高者為生,下者為死”。

(9)潢井、葭葦:指長滿蘆葦及水草的低窪地帶。

(10)山林、翳薈:翳薈草木長得很茂盛。

(11)必謹覆索之:必須仔細、反複搜索。覆,通“複”,反複。

(12)條達:指塵土分散而細長。

(13)軍無懸缶瓦(否):缶瓦同缶,指軍隊收拾炊具,決一死戰。

(14)諄諄翕翕:將帥與部眾言談情狀。

(15)委謝:委,托、借;謝,告。敵方托詞派人來談判。

(16)武進:恃勇輕進,即冒進的意思。

(17)無慮而易敵:無深謀遠慮又輕敵妄動。

(18)親附:新近依附。

(19)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文,這裏指政治、道義;武,這裏指軍紀、軍法。全句為以政治道義來教育士兵,用軍紀來統一步調。

(20)素行:指平素認真施行。素,平素,一貫。

(21)相得:相投合,即相互信任的意思。

【譯文】

孫子說:凡軍隊行軍作戰和戰場觀察判斷敵情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原則:通過山地時,要靠近有水草的穀地;駐止時,要選擇山地,使前麵視界開闊,如果敵人占據高地,不要仰攻。這是在山地行軍作戰的原則。橫渡江河,要在離江河稍遠的地方駐紮;如果敵人渡水來進攻,不要在水中迎擊,讓他渡過一半時去攻擊他,這樣有利;如果要跟敵軍決戰,不要靠近水邊列陣;沿江河駐紮軍隊也應駐在高處,使前麵視野開闊;不要在敵軍下遊駐紮或布陣。這些是在江河地帶行軍作戰的原則。通過鹽堿沼澤地帶,要迅速離開,不宜逗留;如果在鹽堿沼澤地帶與敵軍遭遇,那就必須靠近水草、背靠樹林,這是在鹽堿沼澤地帶行軍作戰的原則。在平原地帶駐軍,要選擇地勢平坦的地方,主要是翼側和後方應依托高地,前低後高,這是在平原地帶行軍作戰的原則。以上四種“處軍”原則的好處,是黃帝所以能戰勝“四帝”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