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在我國經濟、社會生活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提高科技生產力水平是我國目前麵臨的重大課題。
一、
學習和借鑒世界各國發展科技
生產力的經驗與戰略
(一)強化科技創新能力
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世界各國政府對市場經濟的幹預能力大大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加強對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普遍改變了過去長期采取的對科學技術不幹預政策,大幅度增加研發支出,把爭奪科技製高點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起點,把科技創新作為國家戰略。
英國政府將科學與國家利益相聯係,認為科學是國家利益中的一種關鍵性投資,是一種無盡的、具有巨大回報的可持續資源,並把保持其在科學知識最前沿的領先地位作為最主要的國家戰略。英國政府主張,要成為一個成功的國家,必須確保科學基礎是強大而且優異的,政府目標是提高英國的創新能力,再把創新作為提高生產力效率和加快經濟增長的核心。最近英國政府啟動了10年科技發展規劃,這是英國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主持製定科學技術長遠發展規劃。
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探索與思考
(二)科技創新投資是戰略性投資
在創新主導的今天,“投資科學就是投資國家未來”正在成為許多國家的主要政策理念,科技投入正在成為許多國家最主要的投資戰略。世界發達國家普遍采取在科技投入上先行一步的戰略決策,強調“為了未來的利益,現在就必須對技術創新進行投資”,大幅度增加國家財政研發支出,並把研發經費占GDP的比例作為政府公共政策的主要目標,以保持和提高國家的創新能力。日本和韓國分別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實現了研發經費占GDP比重由1%~2%以上的增長。
目前,許多發達國家的研發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都在2%以上。其中,日本、韓國和美國接近3%,以色列高達4%~7%。2002年歐洲理事會峰會上,聯盟國家再次重申,到2010年將研發經費占GDP的比列提高到3%。2003年,美國聯邦科技預算經費為1180億美元,是曆史上最大規模的聯邦政府研發支出。英國政府決定從1989年起,在3年內追加14億英鎊投資,是“有史以來政府對科學基礎投入金額最大的一次”。韓國提出,到2005年研發經費GDP比重提高到4%。巴西也提出了2010年前研發經費占GDP總額7%的投入計劃。國家和地區研發經費占GDP比例的提高,標誌著以創新為主導的戰略已成為普遍的國家戰略。
(三)發展戰略技術和產業,為創新跨越實現新的突破當今世界,一個國家能否根據自身的國情和需求,成功地選擇和扶持戰略性技術及其產業的發展,直接影響到本國的前途和命運。
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歐、日等強國盡管在科技競爭中改變了高度強勢地位,仍然強化國家關鍵性技術,對關係經濟繁榮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技術及產業進行超前的、積極的國家幹預。
從國際發展經驗看,許多國家通常都是提前二三十年對戰略技術及產業進行技術創新投資,這對於持續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有決定性意義。一些國家在航空、核能、汽車、微電子、軟件等產業領域取得領先地位,很大程度上都是國家超前選擇和實施的結果。如美國“曼哈頓計劃”、“阿波羅”登月工程和星球大戰計劃;歐洲空中客車製造工程,“尤裏卡”計劃和“伽利略計劃”;韓國先導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和替代能源計劃;印度的綠色草印、白色草印、蘭色草印和軟件產業等。特別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的是,印度在戰略技術及產業主張上表現出強烈的政治意願。早在1984年,印度政府就把計算機開發作為國家重大發展戰略。1998年印度政府又組建了“國家信息技術特別工作組”,由政府總理任組長,在稅收、貸款、投資等方麵全方位采取措施,為信息技術產業爭取政策支持。近年來,印度信息產業保持40%以上的年增長率,軟件業增長率接近50%。當前,印度已在信息、製藥等領域成功地培養出大批人才,能於歐美最好公司展開國際競爭。
(四)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作為自己的重大曆史責任科技對於國家利益和人民福利的極大重要性,使得越來越多的政治家把發展科學技術作為自己的政治責任。美國前總統比爾·克林頓在任期間,明確提出“美國子孫後代的生活質量依賴於保持在創新科學前沿的積極地位”,積極主張美國高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並在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領域要遠遠超過其他競爭對手。後任總統喬治·布什也強調,美國政府應致力於提高自己的科技實力,提高自己對科學觀點的理解能力,以增進美國國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