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厚厚的地殼中,普遍存在鹽這種物質。由於鹽極易溶於水,因此常隨水流淌,進而被雨水帶進河川,再流入大海。據統計,每年從陸地流入海洋的鹽大約有1.1億噸,而全球海洋所含鹽分約4500億噸以上。
依照自然存在的狀況,鹽又可分為海鹽、湖鹽、井鹽和礦鹽四種。
海鹽是資源最為豐富的,可以說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它也是現代使用最廣泛的一種鹽。隻要在氣候和地質條件適合的地方,都可以開采海鹽。海邊開發鹽田,依靠日曬和自然蒸發,從而使鹽分析出。世界上許多地方的海邊都出產海鹽,如亞洲的中國、韓國、印度,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歐洲的地中海沿岸等都是海鹽的大產地。中國是世界產鹽大國,以海水為原料生產的海鹽居世界第1位。
湖鹽是內陸地區人們開采的主要鹽種。世界上許多地方都存在含鹽量較高的湖泊,這些與淡水湖相對的鹹湖,數量雖然不多,但對早期人類來說,卻意義重大。比較著名的鹹湖如死海、鹹海。人類采鹽最早使用的方法是從含鹽量高的幹涸河床或湖床刮下鹽結晶塊。采集湖鹽最有特色的地方當屬非洲塞內加爾的瑞特巴。當地人製鹽的方法很簡單,湖邊各村莊的男女老少全體出動,搭乘小船,將幾百個塑膠桶放在湖裏,排成圓圈,從空中俯瞰下來就像一條七彩繽紛的項鏈。而後利用赤道的烈日將桶裏的湖水曬幹,於是桶底便留下了一層潔白的鹽。我國山西運城的解湖,就是一座幹涸的鹹湖,先秦時期的中原經濟、社會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就依靠這座湖的恩賜。青海的察爾汗鹽湖,更是我國現代化工業的重要基地。
運用鑿井法汲取地表淺部或地下天然鹵水加工製得的鹽叫做“井鹽”。井鹽的開采在我國古代有著特殊的意義,飽含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汗水和智慧。早期非洲許多地區的居民都是從含鹽量高的鹽土中采鹽。他們在鹽地裏挖出約2米深的鹽井,含鹽的地下水冒出後,經蒸發便析出鹽晶,井鹽便這麼開采出來了。世界上著名的井鹽產地有中國的自貢、波蘭的魏裏奇卡等。
開采古代岩鹽礦床加工製得的鹽則稱“礦鹽”。由於岩鹽礦床有時與天然鹵水鹽礦共存,加之開采岩鹽礦床鑽井水溶法的問世,故又有“井鹽”和“礦鹽”的合稱——“井礦鹽”,或泛稱為“礦鹽”。開采礦鹽比利用鹽田曬鹽的方式晚許多。波蘭的考古學家曾發掘出一些將鹽土加熱析出結晶鹽的用具。世界上的許多地方都存在天然鹽礦,如伊朗、伊拉克、美國西南部、澳大利亞和玻利維亞等。有些地方甚至存在鹽丘和鹽山,如美國墨西哥灣沿岸約有300座圓形鹽丘;巴基斯坦境內有綿延的鹽山等。
在古代中國,有關製鹽及鹽業技術方麵的輝煌成就必然要聯係到四川盆地的井鹽了。鑽井取鹽、小口井、天然氣煮鹽等是井鹽的代名詞。而四川盆地的井鹽,又以自貢最為有名。自貢的井鹽曆史雖然非常悠久,但卻不是最早的,相對於那些更古老的鹽泉,自貢至多也就是一個年輕的後生。事實上,四川盆地東部的重慶峽江地區,漢唐以來就一直燃燒著漠漠鹽火,而近年來的考古發現表明:峽江地區的製鹽曆史至少可以上推到距今4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末期!
三峽地區之所以具有如此悠久的鹽業曆史,是與三峽給予三峽先民的恩賜分不開的。在生存條件如此艱難的地方,汩汩流淌的鹽泉堪稱上天的厚禮,讓三峽先民能夠不耕而食,不織而衣。
這些埋藏在地下的鹽鹵噴薄而出時,總是會帶給人們沉沉的思索:是什麼力量推動它們出來的?它們來自哪裏?它們會經久不竭嗎?
答案來自上億年前。原來,四川盆地在元古代時並不是現在這番模樣,當時在冰川消融後,由於海浸,被海水淹沒,形成了一片叫做“揚子海”的地區,這裏蒸發強烈,形成了很厚的膏鹽沉積。元古代時,揚子海頻繁受到海浸和海退的影響,揚子海亦分分合合,其間沉積了大量的海相堆積和鹽類物質。
中生代時,全球大陸逐漸形成,現四川盆地屬於古地中海的主體部分,在幹旱氣候環境下,出現了規模較大的鹹化海域——“上揚子蒸發海”。上揚子蒸發海,其麵積達50萬平方公裏,由於海水進退頻繁和多水道補給,成鹽環境多樣,四川盆地中部在早三疊紀形成一大鹽盆。至中三疊世,東部抬升使蒸發海內發育瀉湖——鹽湖類型的成鹽盆地,從而構成多級含鹽盆地,具有良好的成鹽條件。三疊紀末的印支運動(Indosinian Mvt。),使三疊紀及其以下地層,幾乎全部褶皺隆起。西部橫斷山係、龍門山;北部大巴山、米倉山;東部黃陵背斜和川鄂湘黔部分山地;南部的大婁山等,均相繼崛起,四川從此結束海浸曆史,東部轉為內陸湖盆環境。湖盆麵積約20萬平方公裏,幾乎占據今四川盆地全境,這就是著名的“巴蜀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