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巴鹽與鹽巴(1 / 2)

一個人饑餓時,他首先渴望的是吃;一個人口渴時,他首先想到的是喝。可是,一般沒有人說他想要吃鹽。鹽是我們身體必需的嗎?

是的。現代科學研究表明,人體離不開鹽,鹽是維持生命體征的重要物質。是不是人們從一開始就必須吃鹽呢?

不是。因為人體對於鹽的需求量是非常微小的,人類從食物中能夠獲取鹽分,且基本能滿足身體的需要。也就是說,人類並不需要專門在食物中添加鹽,吃鹽是人類後天形成的一種習慣!是一種文化行為!而且吃鹽太多反倒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人類對於各種味道的追求,並不特別在意鹹味。所以中國人將“鹹”排在“酸、甜、苦、辣”之後,鹹屬於五味中的最後一味。

到現在為止,人們還沒有完全搞清楚自己的祖先為什麼要吃鹽?也許,最初人們隻是將食物抹上鹽,發現它不容易變質,並進一步用以儲藏食物(特別是肉食),以彌補食物在某些季節的短缺。也許,人們在食用經過含鹽的水淘洗過的食物時,發現自己不容易生病,因為鹽分具有消毒的作用。也許,人們在用鹽水煮食物時,發現煮出來的食物特別香,特別可口,就養成了食鹽的習慣。也許,當某個人體內缺乏鹽分時,偶爾吃了一次鹽後,感覺精神特別好,消除了疲乏,於是人們群起而效之……

第一個人吃的鹽必定是天然的鹽水。但並不是在所有的地方都有這種資源,所以那時,吃鹽必定是一種奢侈的行為。

是誰將這種奢侈的行為變成了大眾行為?應歸功於那位第一個人工熬出鹽的人。這個人是誰?

據我國的文獻記載,這個人叫宿沙氏。宿沙氏是我國古代製鹽始祖。《漢書》上說“宿沙初煮鹽”,東漢許慎在其《說文解字》中,對鹽進行了解釋:“鹵鹹也。從鹵,監聲。古者,宿沙初作煮海鹽。”宿沙氏可能是山東半島一個部落的首領,古籍中有的稱他是炎帝神農氏的兒子,有的稱他是黃帝的臣子,《太平禦覽》又說他是春秋時“齊靈公臣”,具體年代很難斷定。宿沙氏後來被尊為“鹽宗”,後來很多產鹽的地方都有祭祀他的廟宇。宋代羅泌撰寫的《路史·後紀四》載:“今安邑(山西夏縣)東南十裏有鹽宗廟……宿沙氏煮鹽之神,謂之鹽宗,尊之也。”

但是各地關於始作鹽者的傳說並不完全相同。在天津一帶,人們有自己的鹽神,至今濱海一帶還流傳著鹽母教人“煮土成鹽”的神話。鹽起源的具體年代聚訟難斷,學者們各有所見。鹽名最早見於《尚書·禹貢》。那上麵說“海岱惟青州,厥貢鹽……”。相傳《尚書》為孔子編選,但其中也保存了一些上古重要史料,這是古文獻中有關鹽的最早記載。明朝邱仲深在《鹽法考略》中認為:“考鹽名,始於禹。”宋應星《天工開物》將《尚書·洪範》中的“潤下作鹹”作為製鹽之始,認為“潤下”這個人是製鹽的始祖。《作鹹第五》上說:“宋子曰:天有五氣,是生五味,潤下作鹹。”鹹就是鹽的意思,“作鹹”就是製作鹽。

即使宿沙氏初煮海鹽的記載是可信的,也不能就此認定他是中國鹽最早的發現和利用者。因為宿沙氏隻是煮海水為鹽的創始者。《天工開物》中將鹽分作“海、池、井、土、崖、砂石”等六種,海鹽隻是其中之一,宿沙氏隻是開創了海鹽的提取技術而已。

那麼,中國最早製鹽的地方在哪裏呢?還得從三峽地區說起。

在千裏峽江,人們對於鹽的稱呼相當奇特——“鹽巴”。為什麼要在“鹽”字後再添個“巴”字作後綴呢?須知“巴”字在現代漢語裏並不是一個獨立的語彙,在古代這又意味著什麼呢?這要從鹽與巴人的關係說起。

三峽地區的鹽哺育了巴國先民,孕育了巴國文化。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今峽江地區的古巴國,地質條件特殊,形成了一眼眼富含鈉鹽的山泉,這些大地的恩賜,給巴人祖先取鹵製鹽提供了物質基礎。考古發現證明,這裏是中國乃至世界最早的製鹽基地之一,其年代至少可以上溯到距今4000~5000年間的新石器時代末期!先秦時期從巴地出產的鹽,遠銷四方,以致當時的人們都知道巴的特產就是鹽,且巴地的鹽質量上乘,成為市場上的一種品牌。於是,就像現代天津的“泥人張”、四川的“麻婆豆腐”一樣,產自巴國的食鹽在流通中也贏得了其口碑——“鹽巴”,以示其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