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令人費解的尖底杯與圜底罐(1 / 3)

讓我們再次把目光移向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還是在“遠古巴渝”展廳,有一個十分惹眼的場景,也是一個極富創意和充滿想象力的場景,同時也是一個具有視覺衝擊力的場景。

這個場景由800個土陶罐組成!它們的顏色比較一致,那些陶罐並不像人們通常所見的經過修複的夾雜白石膏顏色的陶器,它們每一個都是完整的!陶罐的大小一致,形態相同,均為圜底、小口,口部捏有花邊。

這些圜底罐不太好放置,因為它的圜底形態不穩定。展覽者想了一個辦法,把圜底罐放在一個個的鋼圈上,鋼圈套在圜底罐底三分之一處,使其穩穩地立在那裏,這樣就解決了圜底罐的擱置問題。那些鋼圈被焊在一根根豎立的鋼管上,每一根鋼管上距離不等地焊接了幾十個鋼圈,而鋼管則樹立了幾十根。這樣,被放置在上麵的陶罐高低錯落、疏密有致、層層疊疊,形成了很好的欣賞效果,極富氣勢。

作為一個展覽,形式美當然是重要的,但卻不是全部,它必須為內容服務。那麼,這個場景背後所要反映的內容究竟是什麼呢?

細心的觀眾可能會發現,那些鋼管是插在細沙地上的,而且有一些紅色的光線時不時地在陶罐上晃來晃去。那些紅色的光線是從參觀者腳下發出的。一塊紅色的綢布在鼓風機的吹動下,向前飄搖著,時不時地露出紅光,好像火苗在跳躍。沙地、“火苗”、陶罐這些元素就是展覽者要表現的思想,但是這些思想仍然顯得太過隱晦,使觀眾難以明白。觀眾理解不及的地方,也正是我們將要在後文中探討的秘密。

其實,看似數量龐大的完整圜底罐,與三峽庫區的一個縣——忠縣文物管理所的庫房內的完整圜底罐的數量相比,也不及其十分之一,而且這八百個圜底罐,正是從那裏調集而來的。也許,若幹年後,當忠縣博物館建立起來後,人們就會輕易地看到更多的圜底罐。

在親手撫摸過這些圜底罐的孫智彬看來,即使忠縣文物管理所庫房內的陶罐,也遠遠不是他所見過的圜底罐的全部。因為這些圜底罐來自於他發掘的中壩遺址,他知道,那些數量龐大的圜底罐也不過是所有圜底罐中的極小部分,用滄海一粟來形容,也許並不為過。

中壩的圜底罐簡直太多了!在12米多深的文化層中,圜底罐最先出現在靠近下部的商代地層。商代的圜底罐較多,器壁較薄,可以稱之為圜底釜。進入西周中晚期後,圜底罐器身變得接近橢圓,器壁開始增厚。春秋時期,圜底罐變得更小了,器壁變厚,器表裝飾粗疏的繩紋,頸部收束,器口捏壓粗花邊。戰國時期,圜底罐進一步變小,器壁更厚,但口部不再收縮或略收縮,變為直口。此時,圜底罐已多到占出土陶器總量的95.98%以上!戰國以後,曆經近千年的花邊圜底罐突然消失,至此失去了蹤影。

中壩的圜底罐雖然各時代略有區別,但在同一時期,圜底罐的大小和形製卻是非常相近的,尤其是在春秋時期。中壩除了大量完整的圜底罐外,更多的是圜底罐的殘陶片。當考古者挖掘到這一時代遺留下來的地層時,他們的眼中幾乎全是圜底罐陶片。這些陶片太多,屋內的庫房和考古經費都有限,以致收集它們竟變成了一種負擔。到後來,人們隻有將那些完整的或比較完整的陶罐收集回去。而那些殘陶片,就隨著泥土一起傾倒出去了。

這些圜底的陶器並不太精美,甚至可以用粗糙來形容。因為它的表麵既不光潔,也沒有什麼吸引人的紋飾或圖案,而且胎質中摻雜了許多石英砂。考古者們一時難以想象它是幹什麼用的?為什麼當時的人還要大量使用和擁有它?

類似的疑問還出現在中壩遺址的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文化層內。孫智彬們在發掘過程中發現,雖然商代已經出現圜底罐,但數量很少,那時的主導器物卻是一種叫做尖底杯的器物。尖底杯最早發現於20世紀50年代,那時候人們在距中壩遺址6公裏遠的長江岸邊,進行調查和試掘時,首次發現了這種器物。顧名思義,尖底杯的底是尖的,人們最早見到的尖底杯,是一種夾雜大量細粉沙、紅色的、敞口的、近底部有一道凸棱的、胎壁較薄的杯,很像羊的角,於是考古學家們給它起了一個名字——角杯。除了角杯外,考古發掘中還常能發現另一種尖底杯:器表常磨光或泥質灰陶、基本不含沙、器壁極薄的、大口略收的、器形較大的杯,其形狀與炮彈很接近,考古學家們於是將這種杯起名叫做炮彈杯。

中壩遺址發現的尖底杯主要是角杯。它主要疊壓在含大量圜底罐堆積層的下麵。這些由角杯為主堆積起來的文化層,陶片比土還要多!人們在發掘時,為了剝離下這些器物而不傷及其餘,常常無從下手。

尖底杯和圜底罐——中壩最常見、數量最多的兩種器物,是最容易引起人們思索的。正如我們前文所指出的,它們的用途?是什麼人在用?其堆積是什麼原因形成的?……

但在所有的這些問題麵前,有一個問題是普通人都會想到的:圜底和尖底具有不穩定性,加之沒有發現放置它們的器座,它們是如何放置的?

最早,人們懷疑這種器物的器座不是陶質的,而很可能是木質或竹質的。尖底杯和圜底罐盛行的四川盆地,盛產竹子,隻要將其中間任意截取一段,其空心部位就可以安放尖底杯了。角杯的口徑呈圓形,約有5~8厘米大小,長有8~15厘米。從其尺寸看,一般的竹子內空稍大,不是很好直接套接;而且由於尖底杯是逐漸由大變小的,所以竹子的器座必須要比較長才行,這樣由於重心的向上偏移,其穩定性依然不是太好。

但是,竹子容易腐爛,考古發掘中見到它的機會微乎其微。事實上,在所有的考古發掘中,至今尚未發現這類器座。是否尖底器和圜底器就沒有器座了呢?有的考古學者指出,早在距今約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主要分布於兩湖平原的大溪文化就盛行圜底器,而與這些圜底器共存的就有大量的陶支座。每三個支座放在一起,就能解決圜底器的平穩放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