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巫山深處,那裏的水叫大寧;在大寧河的深處,有一個謎一樣的古鎮,它今天的名字叫做“寧廠”。寧廠坐落在後溪河深山峽穀中的寶源山下,地處大寧河與後溪河的交彙口。在南北走向的高山之間,一道峽穀穿越鎮的東西。
寧廠古鎮現在是重慶的曆史文化名鎮。
僅僅是僻在深山,靠一些破敗的老房子顯然不能成為曆史文化名鎮。寧廠最值得驕傲的是它的鹽泉和悠久的鹽業文化。
寧廠的鹽泉至今仍流淌不停。現在,沉寂的古鎮中隻剩下一些老人和孩子,唯一能聽到的就是大寧河與鹽泉那已經流淌了千百年的聲音,一切都仿佛浸泡在一個不曾醒來的夢境中。在鹽泉被發現後的幾千年來,鹽業一直是這裏的經濟產業。寧廠是一個不足4公裏長的集鎮,曾承載過空前絕後的繁榮與喧囂。極盛時,這裏曾有多達數百個鹽灶,號稱“萬灶鹽煙”,從事鹽業生產及相關產業的人達數萬人。《蜀中廣記》卷六十六:“不憂凍餒,不織不耕,持鹽以易衣食。”
寧廠的鹽泉最早被稱為鹹泉。“鹽,鹹也。”《說文》在很早以前就給了我們這個解釋。當代學者任乃強做了進一步的闡發:“鹹字加心,為感覺的感;加水,則為減,為減退之減。故可設想,鹹即古人用以表示食鹽的字。”《輿地廣記》中所記的鹹泉大抵就是說的寧廠的鹽泉。西晉左思《蜀都賦》劉逵的注中就說:“濱以鹽池……出巴東北井縣,水出地中,湧泉可煮以為鹽。”晉代的時候,寧廠地屬北井縣。
這個地下的湧泉,就在寧廠。至今這泓泉水仍在汩汩流淌,從山石間傾瀉而出。現在,人們把它叫做白鹿鹽泉。白鹿鹽泉在寧廠鎮北,這裏是一座山,山名“寶源山”,當地老百姓簡稱“寶山”。寶源山正是我們前麵曾提到的登葆山。古時候,“葆”與“寶”是同源字,《辭海》上說:葆,珍貴,通寶。後來的《大明一統誌》進一步證實說:“寶源山,在縣北三十裏,舊名寶山。”寶源山“山半有石穴,出泉如瀑,即鹹泉也”。
寶源山的鹽泉在靠近山麓的地方,遠遠就能看見那像瀑布一樣的山泉。可以想見,遠古第一支人群走到這裏的時候,就一定用雙手捧起這白花花的清泉,他們本希望緩解長途旅行帶來的饑渴,沒想到這泉水卻鹹鹹的,富含鹽分。他們也沒有多想,就在這大山溝裏住了下來,就因為這股鹽泉。
但是在寧廠人和各種史籍的傳說中,寶源山鹽泉的發現曆史比人們的想象更有趣、更浪漫,這個故事也是寧廠的男女老幼都能講的——白鹿引泉。
傳說很早以前,大寧河一帶還是荒山野嶺、毒蛇猛獸占據的地方,很少有人到得了這裏。住在下遊河灘一帶的巴山人以打獵捕魚為生,他們經常乘著獨木舟往來於大寧河上。
有一天,一個青年獵人背著弓箭,帶著獵狗進山狩獵。他順著河邊走到一座林木茂密的大山下歇息。抬頭一看,發現山頂正像一個兩端上翹的元寶。獵人正看得出神,忽然眼前閃起一道銀光,煞是耀眼。定睛一看,隻見森林中蹦出一隻白色的鹿子來,正站在河邊一尊突出的岩石上望著獵人。
一般的鹿子都是黃色或有斑點,白色的鹿子還很少見到。獵人暗自稱奇,不免被白鹿吸引,更加仔細地看著鹿子。那隻鹿子一身純白,在陽光映照下還閃著光亮,有如冬天山頂覆蓋著的白雪。獵人決心把它捉住帶回去,讓鄉親們也看一下稀奇。可是,還沒等他行動,那隻白鹿已經扭頭跑出很遠了。獵人於是帶著獵狗緊緊追趕。白鹿身手矯健,彈跳有力,在林間像舞蹈一樣。獵人愈加被吸引,始終追趕不舍。
但他追了很久也沒有追上,但又總能看見白鹿。獵人感到驚奇的是,人追得緊,白鹿就跑得快,人追得慢時,鹿也慢下來。獵人與鹿子總隔著一定的距離,既捉不到,也射不到。白鹿邊跑還邊回頭看,就像是在為獵人引路似的。就這樣追啊追啊,跑了不知多少裏路,最後來到兩條河交彙的地方,卻見白鹿拐進了半山腰的一個山洞。獵人追到洞口,又見銀光一閃,白鹿不見了。獵人隨即鑽進山洞,發現並沒有別的出口,他不明白那隻白鹿怎麼會突然消失了。
獵人到底沒有捉住白鹿。出洞口的時候,卻見到剛才沒有注意到的洞裏流淌著一股清澈的泉水。此時那山泉正淙淙地順山崖流進大寧河,山洞距河麵有幾丈高,泉水飛起來恰好形成一條寬寬的瀑布。獵人正覺口渴,便蹲下身去,雙手捧起泉水喝了一口。他發現那泉水的味道是鹹的,而且還有回甜。他隻喝了一口,立刻覺得精神百倍。獵人也不再因為沒有捉住白鹿而沮喪了,幹脆俯下身去喝了個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