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首屈一指的製鹽業(1 / 2)

“亂世能潛草莽中,叩關容易慶相逢。三秦早勸高皇定,百裏先叨采邑封。似與中原同逐鹿,偏於大澤一占龍。至今汲綆分餘潤,市井鹽魚又一宗。”有關白兔井的傳說還有不同的版本:劉邦與將軍樊噲到朐忍招募板楯蠻當兵,屯軍於路陽壩,劉邦由樊噲陪同再前行至雲安,遇扶嘉於洞口。嘉勸劉邦早定三秦,完成大業,劉邦以嘉誌在扶翼,賜嘉姓扶,官至廷尉,食邑朐忍。上麵就是清人楊垿曾所作的詩,對扶嘉的功績作了高度的概括和頌揚。

在三峽各個產鹽基地,幾乎都有一座像寧廠那樣的龍君廟。雲安也不例外,當地稱龍君宮。由於扶嘉是雲安鹽業傳說中的先驅者,於是人們便視扶嘉為雲安鹽業的祖師爺,長年供奉。雲安龍君宮裏麵就供奉著當地傳說中的鹽業聖祖——扶嘉的神像。最先發現鹽泉的人為什麼會被放在龍君宮裏呢?原來由於鹽鹵與水有關,傳說水歸龍管,遂又將井神與龍聯係在一起,稱為龍君。雲安龍君宮現已不存,據當地長者回憶,昔龍君宮正殿供案上,還立有龍君的牌位,上書“漢扶嘉先生之神位”八個大字。

在三峽各鹽場,除建廟祭祀當地的鹽業祖師爺外,對我國曆史上曾對鹽業作出過重要貢獻,或產生過重大影響的人物,也十分崇敬,同樣建廟供奉,年年祭祀,視同井祖。雲安鹽場由於傳說與劉邦、樊噲有關,因此,在建龍君宮的同時,還建了一座高祖廟,供人們對漢高祖劉邦及將軍樊噲進行祭拜。

在雲安,祭祀井祖的民俗——龍君會,已成每年的定製和鹽場必不可少的傳統節日。龍君會的形成與鹽業生產息息相關,但這還僅是鹽業生產中的一個方麵,在製鹽生產過程中,產鹽的多少,除鹵水的數量和濃度外,另一個至關重要的條件是火力的大小。當然,工藝、設備及人工的操作技能也很重要,但鹵水濃度的高低與火力的大小乃是製鹽生產過程中的兩大基本要素。所以除祭祀龍君外,雲安還有舉辦火神會的民間習俗。火神會在農曆三月十五日舉行,節日期間,當地官員、士紳、民眾都要出席,十分隆重。

白兔井又被稱為大井、祖井,是我國目前保存得最好的大口淺井,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雲安後來開鑿的鹽井多有白兔井的影子。雲安人工鑿淺井,口徑大的呈八邊形,直徑3米多,小的呈四邊形或圓形,直徑不到1米。井最淺的有25米,深的達70米不等。鑿井時,先選定井位,向下挖至1.6米處,始釘貼木板保框,以後隨下隨貼,直到鹵水湧出。依據井身大小深淺,設計成多邊、方、圓等形狀。

隨著鹽業生產的發展,雲安鹽井逐年增多。漢代時,雲安隻有10口井,這種狀況一直維持到宋代。宋以後,原有的井鹵已不能滿足生產的需要,逐漸新鑿了多口鹽井。首先就在河的南岸增開章井。乾隆八年前,又開東橋井。乾隆九年,又開中源、長源等35口井。乾隆九年後,又新鑿井82口。到了民國時,雲安鹽井數量達到極盛,最多時有126口井。

在古代,要人工開鑿一個深達幾十米的井,是一項浩大的工程,而且需要極高的技術水平。因此鑿井的費用高昂,一般人家很難開鑿鹽井。據新《雲陽縣誌》記載,清朝末年的時候,一口上等井需要銀元6.61萬元、中等井8680元,下等井1430元。因此,大多鹽井都是由多人合資開鑿的。

雲陽井鹵明清時期采用誰投資、誰開發、誰受益的原則,井權、鹵權均為投資者所有,故清代雲安的鹽井數量突然大增,與這一政策的施行有極大關係。一般按井總投資額、總股數、總滑輪架數、股權由原主權人分攤,增架不增股。同時,擁有鹵權者自煎、出租、轉賣聽便。以1929年時每股鹵水為例,上等井(4波美度左右),每年租銀元60~100元,中、下等井(波美3度及以下),年租銀元數元至10元。

雲安鹽廠鹽灶的類型多樣,有單灶、壟灶、田灶等。單灶以柴薪作燃料,灶呈方形,前低後高,火力直達灶後部,火門較大,便於加放柴薪。灶上安置大圓鍋1口,配灶工1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雲安有單灶120座,清雍正八年(1730年)增至159座,是單灶發展的高峰。單灶是迄今所知雲安最原始的灶,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後逐漸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