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寧廠是上古鹽都,那麼雲安就是曆史時期的三峽鹽都。現在,她也成了一座即將消亡的古鎮。雲安鎮在重慶市雲陽縣,距離雲陽老縣城15公裏。雲安鎮因鹽而立,因鹽而興,因鹽鹵的消失而衰老,又因三峽水庫工程而沒。今日再往雲安,老街古廟已無影無蹤,鹽井鹵管更成昨日回憶,可以看到的隻有倒灌的白茫茫的長江水,隻有在高處的一些新樓房裏,還可以找到遷居者,向人們述說雲安舊日的掌故。
雲安鎮位於內陸的大山內,幸好有一條小得不能再小的河流將她串了起來。這條河雖然小,但卻是長江的一級支流,而且是一條名氣很大的河——湯溪。湯溪河發源於巫溪縣,貫穿了雲陽縣的全境。
早在1000多年前,湯溪河就已經名見經傳了。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他的名著《水經注》中曾提到:
江水又東徑瞿巫灘。即下瞿灘也,又謂之博望灘。左則湯溪水注之,水源出縣北六百餘裏上庸界,南流曆其縣。
文中的湯溪水,就是現在的湯溪河,可見湯溪河得名甚早。湯溪河曆史上也曾被稱為東瀼河。明嘉靖《雲陽縣誌》載:
東瀼河,縣東一裏,自漢中萬頃池出,經五溪巡河,雲安鹽場入大江。
依照其流經地域和方位看,此東瀼河即湯溪河。曆史上叫做東瀼河的不止這一條,奉節縣的草堂河也曾以此名。據《讀史方輿紀要》卷六十九稱:
東瀼,在縣東北,流入雲安場下流入江,以水在東而名,非奉節之東瀼也。
從文獻上看,湯溪之名要早於東瀼之名出現。東瀼河之名估計始於唐宋時期,為湯溪河的別名。
我們之所以要特別把湯溪河單獨大書特書,是因為這條河出產鹽鹵,因為有了鹽鹵,才有了我們要重點介紹的雲安。同樣,因為有了鹽,湯溪河就顯得很重要了,也對它的水道產生了明顯的影響。唐代,湯溪接近雲安的15裏河段,“澄清如鏡,舟楫無虞”,可以安全航行。但靠近長江口的15裏,“皆灘石險惡,難於沿溯”。到清代後期,“小舟運載可至雲安塘”。湯溪河一直是雲安鹽場運輸的重要航道,無疑是雲安的生命線。
雲安鎮位於一個小盆地的邊緣,湯溪河穿鎮而過,把鎮分為南北兩岸。湯溪出峽穀後,在這片相對平坦的盆地內顯得婉約而抒情。它在雲安鎮的場頭,用優美的弧線畫出一大片淺色的卵石;到了鎮中部一帶,又隨意地拋灑出秀氣的長灘;接下來,又在岸邊勾描出一處銀白色的沙灘。
湯溪的名氣並不在於它的美麗,而是它盛產的鹽泉。據《水經注》記載,湯溪“翼帶鹽井一百所,巴川資以自給”。眾多鹽井中,以白兔井最為著名,是雲安鹽井的始祖。在傳說中,白兔井有著悠久而動人的故事。
公元前206年,漢王劉邦為準備與西楚霸王項羽爭奪天下的戰爭,采納謀士蕭何的建議,與將軍樊噲入蜀召兵納賢。這年秋天,他們來到時稱巴郡朐忍縣的現雲陽地界募兵,但收獲甚微。原來是一個來自中原的名叫扶嘉的秦遺民,在人民群眾中做反戰宣傳工作。由於扶嘉把中原地區先進的農耕技術和文化帶了進來,深受老百姓愛戴,人們都願意聽他的話,當地人都不去當兵。劉邦又氣又愛,決意把他收過來當謀士。
恰好有一天,樊噲在雲安一帶公幹,當時他正饑渴難耐,突然看見一隻很大的白兔從河灘前跑過,立即張弓搭箭向白兔射去,白兔被射中後並未立即倒下,而是負箭逃跑。樊噲緊緊追趕,白兔跑到山坡上一片草叢中,突然就不見了蹤影。樊將軍也跟著鑽進草叢,不料卻摔倒在地。原來這裏很潮濕,不遠處還冒著騰騰白霧。樊噲順手將草拔掉,卻冒出一汪泉水來。他正覺渴得慌,捧起就喝,發覺又澀又鹹,但同時又覺得精神為之一振。樊噲回去後把自己的經曆告訴了劉邦,劉邦知道這是難得的上好鹽泉,是十分重要的戰略物資。於是劉邦通知附近的老百姓,要他們開發鹽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