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聞訊趕來,圍著劉邦看鹽泉。劉邦注意到其中一個看上去像北方人,氣質高貴,與眾不同。劉邦對著那人突然直接喊:扶嘉。那人一驚,承認自己就是扶嘉,表示既已被識破,任由處置。沒想到劉邦卻對他禮儀有嘉,要封他做官。扶嘉對劉邦不計前嫌、禮賢下士的態度很感動,但他又不願離開,隻想過平安日子。
劉邦於是尊重扶嘉的選擇,答應不在本地征兵,但要他率領群眾鑿井汲鹵、開發鹽利。於是扶嘉主持了鹽井的開發,以大量優質的鹽輸往前線,為劉邦的統一戰爭作出了貢獻。
扶嘉派人在湧出地表的自然鹽泉周圍,以土石圍築成井口,向下挖掘,直到鹵水湧出。在開發鹽井成功後,以白兔引領樊噲將軍發現鹽泉的事跡,扶嘉把第一口井命名為“白兔井”。而天下一統後,劉邦感念扶嘉和朐忍百姓開發鹽井、支援軍隊的功績,以樊將軍追趕白兔,看見雲霧繚繞,而天下百姓終得安寧為名,將白兔井所在地命名為“雲安”。
白兔井的傳說,有似曾相識的感覺,與寧廠白鹿鹽泉的發現有驚人一致的地方。其實,在渝東各地,凡有鹽泉分布的地方,都有一個動物引泉的美麗傳說,可謂是有鹽泉必有傳說,但將這些傳說彙集到一起時,便會發現,這些傳說全是一個模式、一個樣子、一個套路,連動物引泉的時間都很接近和雷同。不同之處在於有的說是白鹿,有的說是白免,有的說是白羊,還有的說是白斑鳩。於是,有的人對這些傳說的真實性產生了質疑,認為至少有一些地方的傳說是後人的牽強附會之作。不過,雖然人和動物都有嗜鹽的本能,但是動物的一些器官經過長期的演變進化,對某些物體及其征兆特別敏感,再加上草食動物的覓食習慣總是頭朝下,嘴接地,不停地在地麵尋找食物,為區分食物與雜物,還往往先用鼻子聞一聞,或用舌頭舔一舔,這樣,這些“找鹽能手”就有可能先於人類找到鹽泉。由此看來,動物引泉的傳說又有可能是真實的、可信的,其關鍵不在於人類是否需要動物的引見來發現鹽泉,而在於被動物引見的時間值得商榷。
動物引泉的故事十分引人入勝,這些白色動物尤其讓人感興趣。問題是,為什麼引泉故事的背後,不是黑色動物、黃色動物呢?或許對於人們來說,白色象征著吉祥;或許,白色是鹽的顏色,尤其受到產鹽地人們的喜歡。考慮到發現鹽泉的地方,鹽鹵自然曬幹後,容易形成白色的鹽漬,遠遠看上去,容易形成似像非像的動物。在大地的顏色中,白色也是最吸引人目光的顏色。當人們徑直發現它,或追趕動物的過程中,晃眼一下,極易被認為是白色的動物。
白兔井雖然已廢棄多年,但依然挺立在雲安鎮的南岸,後來的雲安鹽廠的主要生產區內。它是保存至今的世上唯一的大口井。現在所見白兔井深有43.3米,口徑有3.33米。井壁石木結構,外壁用條石壘成,內壁用木板相連為多邊形,整體又成近圓形。原井房四角上有立柱,八木支撐房頂,四方無牆。白兔井的生產設施及工具比較簡陋。在井口上方高2.5米處懸空架設雲盤,垂掛耳板,兩耳之間穿滑輪,繩子係掛其上,兩頭各係木桶一隻,用手帶動滑輪旋轉,來回上下提取鹵水。井底鹵水自溢不絕。白兔井輪共設滑輪20架,一人一架,汲鹵工人一年四季赤身裸體,腰係保險繩,靠汲鹵生存。
“三牛對馬嶺,不出貴人出鹽井”。白兔井開發成功後,扶嘉吸取經驗教訓,終於認識了鹽鹵的地脈。他在去世前將這句寶典告訴女兒。其女依照所說,又挖出了9口井,大大擴大了雲安鹽業的生產規模。這九口井依次是上溫井、下濕井、東井、南井、西井、北井、石渠井、浣紗井、土窩井。由於扶嘉在開發湯溪鹽井方麵居功至偉,他死後,被人們立為“井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