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鹽井知多少,
功利端能與海分。
倘若此山真可煮,
商功計利更紛紛。
王十朋《白鹽山》詩描述了古代四川鹽業的繁盛,和人們對鹽利的追求。鹽作為一種商品,不但給生產者帶來了巨量的財富,也給經營者以巨大利潤。古代的三峽食鹽要銷往各市場,就涉及到運輸問題,而大宗運輸首選船舶。杜甫《最能行》詩:“峽中丈夫絕生死,少在公門多在水。富豪有錢駕大舸,貧窮取給行菑子。”就說明三峽地區人民的交通運輸主要靠水路,很大一部分亦依靠它生存發展。而這些船舶在溝通峽江內外物資的流通方麵功不可沒。“風煙渺吳蜀,舟楫通鹽麻。”鹽麻等生產生活資料成為水上運輸的大宗。
古代的三峽地區,主要的水上通道就是長江,一般這一段也被稱為峽路或峽江道。以峽江道為主軸,各支流形成三峽交通的縱深,使廣大的三峽腹地在這張葉脈狀交通網絡中,得以自由交流溝通。以雲安鹽的運輸為例,以湯溪河為主線,水路運輸延伸到湯溪各支流,由雲安至洞村、水市口、南溪、江口、沙坨等地的運鹽船,每天達600多艘。而這些地名,就是湯溪各支流上重要的場鎮點,再由此發散出去,食鹽就到了各家各戶的灶頭上。
除水路以外,一些陸道也成為鹽業分銷的重要通道。如食鹽由船沿江運到今西沱鎮後,起岸再翻七曜山,進入鄂西南地區。又如今巫山縣城對岸的南陵山道,可達建始、恩施縣,沿清江東入湖北。大寧鹽即沿此途濟銷鄂西。抗戰時期,又先後開辟了湖北香溪至穀城、大寧至湖北鄖陽兩線的陸上運鹽通道。但總體上說,陸上通道屬於水運的補充。
在三峽地區,除了水路和陸路外,還有一種介於這二者之間的交通方式——棧道和纖道。之所以這樣說,是由於它們既屬於陸行的交通方式,但往往又是沿江河開鑿,既可連接兩端的康莊大道,又可在水惡時上岸行走。
所謂的棧道,是指在峭石陡壁上鑿孔楔木,上鋪木板形成的通道。從曆史文獻看,我國早在戰國時期就修建有棧道。《戰國策·秦策》有“棧道千裏,通於蜀漢”的記載。後來《史記》載楚、漢之爭說:“漢王之國,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楚與諸侯之幕從者數萬人,從杜南入蝕中。去輒燒絕棧道,以備諸侯盜兵襲之,亦示項羽無東意。”劉邦識破項羽居心,“用項羽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於陳倉,雍兵敗……”這就是後來戲文說唱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攻定三秦,劫取五國”的故事。
三峽地區自古交通不便,特別是峽江兩岸絕壁夾江而起,壁立千尺。在一些特殊的江段,每遇洪水季節,川江航行中斷,上下往來交通便中斷。為了便於通行和運輸,先人在峽江兩岸留下了許多古棧道遺跡,比較有名的是孟良梯棧道、偷水孔棧道、大寧河棧道等幾處。
孟良梯棧道位於瞿塘峽南岸粉壁牆一帶的絕壁上,係在堅硬的絕壁上開鑿出來的一排石孔,全長約136米。棧道現存石孔共61個,由下向上呈之字形排列。石孔略呈方形,間距1米左右。該棧道據考證是南宋抗元戰爭時期所開鑿的通往瞿塘峽口和白帝城的一條通道。
偷水孔棧道位於白帝山南麵山腳,是在白帝山上開鑿出來的上下錯落排列的兩排石孔,全長80米。據記載,棧道係西晉末年益州刺史鮑陋開鑿,主要是為解被敵軍包圍後的白帝城水荒而開鑿的。
三峽棧道中最可能與鹽業相關的是大寧河棧道。大寧河棧道何時開鑿?何人建造?
用途如何?一直是學界爭訟不絕的問題,也成為讓人困惑的三峽幾大謎題之一。
從巫山縣坐船逆大寧河而上,在有“小三峽”美譽的峽穀西岸的絕壁上,便可看見呈水平排列、6寸見方、2尺進深、相距5尺的整齊石方孔,這就是大寧河古棧道遺址。《巫溪縣誌》記載:“從寧廠起,沿大寧河右岸南下,至巫山龍門峽口……岩壁上現存架木石孔6800餘個。”《巫山縣誌》提供了更精確的數字,這些整齊的小方石孔共有6888個。2000年4月,巫山縣原旅遊局龔源鼎先生,帶領一些年輕人對大寧河小三峽的棧道孔進行了實地考察,逐孔逐段地數,獲得了“從龍門峽口至塗家壩50公裏長的小三峽,共有棧道孔4288個,占大寧河古棧道孔6888個的62.3%”的準確數字。寧廠以北的大寧河尚有許多棧道孔,有學者推測,大寧河棧道孔總數當在10000個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