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江由武隆南上,至現彭水縣城附近,有一條墨綠色的河流彙入。這條小河被稱為鬱江。鬱江是渝東南鹽業生產的中心。著名鹽史專家任乃強先生在其《四川上古史新探》一書中強調指出:“鬱江上遊的鬱山鎮有伏牛山鹽泉自山麓湧出,被人類利用甚早。早在巴族尚未立國以前,即已成為這一地區人民的食鹽來源。”鬱山鎮位於鬱江支流中井河、後灶河與鬱江交彙處。這裏一直是古代“黔中”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早在西漢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漢武帝置涪陵縣,縣治即位於今鬱山;三國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又設涪陵郡於此;此後,北周時奉州、黔州,隋代的彭水縣,唐代的黔州、黔中道均置於鬱山。到了宋嘉定元年(公元1228年),因“鹽泉流白玉”而置“玉山鎮”;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因避諱(代宗朱祁鈺即位)更名為鬱山鎮;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置黔彭軍民廳,轄酉陽、秀山、黔江、彭水四縣。
鬱山之所以一直受到曆朝的青睞,與出產鹽有關。這裏以鹽業產地為中心,形成強大的地方勢力。涪陵(今彭水縣)在烏江流域最早設縣,與鬱鹽直接相關,因鹽利而聚眾,聚眾而成邑。據《晉書·地理誌》,到西晉時期,涪陵郡的人口數量比巴郡還多,在今天看來簡直難以想象。《華陽國誌·巴誌》記載,謝本上表劉璋要求獨立時,“求以漢發、丹興為郡”,目的就在於鬱山的鹽和丹興縣的丹砂。
專家對這一地區鹽礦進行地質考察後認為,鬱山具備兩種典型的儲鹽地質構造:既位於褶皺構造背斜軸部,鹵水受壓,易於富集;又沿斷層麵鹵水富集並沿斷層上升或滲出。鬱山背斜長100公裏,呈波狀起伏,軸部開闊,兩翼陡峭,鹽礦儲存於寒武奧陶兩紀地層中。由於中井河、後灶河呈東西向侵蝕切割鬱山背斜,使含鹽岩層出露或接近地表,再加上多斷裂,鹵水極易開采。和四川盆地其他井鹽產區相比,鬱山鹽礦具有較強的特殊性,被著名鹽礦專家袁見齊教授命名為“彭水型”鹵水,其主要特點有:地質時代早;鹽礦埋藏淺,多天然出露。鬱山古代鹽井深皆在2~10米之間,多建立在天然鹽泉出露的基礎上。鬱山鹽井還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位於喀斯特溶洞中,如長壽井、歧井、黃泥泉井、飛水井等,這在四川井鹽地質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據專家實地考察,鬱山現存鹽井有13口。這些鹽井主要分布在鬱江支流中井河和後灶河上。中井河和後灶河之間為伏牛山脈,即任乃強先生所說的“伏牛山鹽泉”。據文獻資料看,鬱山現有的鹽井最早屬於東漢時期。考古工作者在這一帶也曾發現一些漢墓。但是,鬱山在西漢即已設縣,那時就應當有比較發達的鹽業生產了。任乃強認為,鬱山鹽泉的開發應在新石器時代末期。四川師範大學李小波在考察了鬱山後認為:“鬱山鹽泉具有天然性和淺層性的地質特點,很有可能是井鹽最早開發利用的地區之一,鬱鹽開發與巴蜀、荊楚地區早期人類活動有極其密切的關係。”無獨有偶,在《山海經·海內經》中有這樣一段話:“西南有巴國,太昊生鹹鳥,鹹鳥生乘厘,乘厘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按照這一說法,後照應為巴人始祖,比廩君還要早。後灶河是否就是因為巴人始祖“後照”在此開發鹽泉而得名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