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多數國家的經濟發展曆史看,工業化從粗放型增長方式起步是一個共同現象。而“血拚”式競爭和政府直接參與的地區競賽成為20多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兩大顯著特點。從“十五”到“十一五”時期,最大的思想進步就是:認識到僅僅在一般的調節手段和政策設計上進行調整,是不足以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改變的。必須進行發展觀念上的深刻反思,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和指導經濟和社會發展。因此,是否能通過樹立科學發展觀來改變社會價值觀,改變競爭和商業文明的基本理念,就成為能否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關鍵。十幾億人口參與的工業化對資源的大量消耗和對環境的巨大影響是一個極大的人類難題。轉變增長方式,以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可持續方式推進中國工業化,才能實現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現代化。而能否真正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取決於能否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實現理論、技術、製度和管理的不斷創新。

長期以來中國經濟走了一條粗放型增長的道路,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是關係到中國經濟能否持續增長的重大問題。那麼,人們不免會問:中國是怎樣走上粗放型增長道路的?中國的粗放型增長方式有什麼特點?為什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講了多年卻至今沒有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中國現在是否具備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基本條件?這直接關係到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須從何處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