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中國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的曆史成因和主要特征(2 / 2)

特別是,中國現階段的經濟競爭不僅是企業間競爭,更大程度上是政府直接參與的地區間競爭。地區間競爭的基本規律是,“最大限度利用不可流動的要素(降低價格)去吸納可流動要素”。不可流動的要素主要是:稅收、基礎設施、土地、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可流動的要素主要是:資本、企業家、技術等,在地區間,勞動力流動性也較強。

值得注意的是,不可流動要素的“價格”通常是由政府決定的,至少是受政府直接幹預的,所以,當政府成為地區間競爭的重要參與者時,各地區間不可流動要素競相降價的血拚式競爭就成為普遍現象,突出地表現為:減稅優惠、低地價、低價資源、低勞動保障、低環保標準。這樣,當地區成為競爭主體時(其表現是地區間的GDP競賽、“地區或城市競爭力”競賽,或“率先”競爭),就不可避免地加劇以低價格要素大量投入為基本特點的經濟增長的粗放性。

我們曾經指出,幾乎任何國家的工業化都經曆過粗放式增長的階段。這是因為,在一定的經濟技術條件下,粗放式增長有其曆史的理由(參閱金碚,2005):粗放式增長可以利用低價格資源獲得產品的成本價格優勢。利用低價格的資源對於使用者可以提高其競爭力,而對於資源的供應者則是需求的來源。由一定時期的技術條件所決定,當資源物質的機會成本很低時,大量使用資源,具有短期的經濟合理性。資源物質的價值是隨著工業的發展而提高的,沒有工業發展,地球上的任何物質都不是高價值的資源。開發技術的昂貴性和耗時性,甚至一定時期內的技術不可得性,使得在一定時期內“用資源替代技術”,成為獲得競爭力的手段。技術的進步依賴於工業的發展和資金的積累,而工業的發展和資金的積累,需要有資源的消費。從這一意義上說,短期的消耗資源是將來高效率利用資源的基礎。所以,如果某種資源在消耗枯竭之前就可以發現或發明更經濟的替代資源,則盡量使用該種資源以獲得競爭力優勢就成為一種理性行為。

粗放式增長盡管在一定的曆史時期具有存在的理由,但為了工業競爭力而付出更多的資源和環境代價,畢竟是工業發展的低級階段的特征。如果不能實現向高級階段的轉變,在經濟和技術條件已經具備,或者經過努力已經可以達到時,仍然采用浪費資源和破壞環境的方式來進行生產,則是沒有前途的,而且也背離了經濟發展所要達到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