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風”而動,務實“加減”
特稿
作者:董倩
· 我們在會議形式上“做減法”的同時,在讓會議的討論主題更密切地聯係人民群眾等內容和實質方麵的“加法”做得不夠。
記者:今年各地的會風都在精簡,您怎麼看待這種變化?
王錫鋅:會風的精簡、轉變是一種新風。新的中央集體在一個月前專門提出了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係群眾的“八項規定”,“八項規定”裏提出要轉變工作作風,由此帶來了新的會風、文風。我覺得在地方兩會召開的過程中的一些實踐,是一種聞風而動的嚐試。從做減法來看,包括會期、會議的材料、花銷等方麵如果能夠做一些實質性的減少,當然是值得期待,值得鼓勵的。
記者:我們注意到“變”的同時也有一些“不變”,比如說在會上睡覺、玩手機等現象,您怎麼看待這種“不變”?
王錫鋅:這種“不變”是在一些地方的兩會中多年存在的老問題。我認為這種“不變”的存在,是因為我們在會議形式上“做減法”的同時,沒有更多地去關注會議內容上、嚴肅性上的東西,而且在如何使得會議的討論主題更密切地聯係人民群眾等內容和實質上的“加法”做得不夠。比如說我國憲法第二條規定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來行使權利,所以,兩會本來是人民行使權利的一種組織形式,它討論的本來是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真問題,如果不能夠在會議的內容上、會議召開的紀律上真正的做好“加法”,那麼有些事情可能是不會變的。
記者:會期縮短,報告縮短,沒有鮮花,沒有紅毯……這些變化的確是讓人感覺到一種積極的氛圍。有人用“減肥”來形容這個變化,您怎麼看?
王錫鋅: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比喻。減肥可能是最容易的事,但也是最難的事。因為有了決心和預期目標之後,開始是非常容易的,但是最困難的是如何堅持下去,而這種堅持如果僅僅是靠當時的自我控製的決心,往往是很難做到的。所以說從長期來看,這也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
就地方兩會而言,有些內容是實質性的,比如民生問題的討論、關於地方核心問題的討論等,不但不能把這些減了,反而應該增加。但是像過多熱烈的掌聲、熱鬧的聚會、華麗的服裝等儀式性的東西和高昂的會議成本,則是需要去減的。
記者:《人民日報》的官方微博做了一個調查,調查結果是:有超過6成的人在擔心中央決心大,但下麵不落實;超過6成的人擔心轉作風僅停留在表麵,沒有觸及根本;有將近5成的人表示製度跟監督跟不上,轉變成果難鞏固;還有將近5成的人表示走過場,搞形式主義,不會動真格。您怎麼看這個調查結果?
王錫鋅:我覺得這種調查結果反映了民眾的一種非常典型的擔憂。這種會風、文風、作風的轉變帶來的新風,毫無疑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也要防止它在改變某些形式主義的同時,帶來另外一種新的形式主義,比如說各地互相比較,甚至對會議的文稿都會有一些字數的規定等。這些形式的轉變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核心,是怎麼能夠在改表麵的同時,也使實質性的內容發生改變。我想這種實質性的改變,可能最核心的就是使對上交待、對上負責變成真正的對民負責。改變會風、文風就像減肥,減肥不應該是為減肥而減肥,而應該是為了健康,為了更有活力,這是更為關鍵的部分。
記者:一旦地方各個決策層不按照中共中央領導層提出的要求去做,又能怎麼樣?
王錫鋅:我覺得從目前來看,真正能夠采取的這種製約性的機製,應該說還是很不完善的。這就是民眾比較擔心的,它能否持久、會不會反彈,而且反彈之後會不會更加厲害。所以真正要做的話,我覺得是要對下、對民眾負責,民眾能夠監督,比如說對人大代表來說,民眾應該能夠對人大代表進行考評;對政府官員來說,民眾對他的日常工作有沒有效率能進行考評。另外一個,真正要使得這種“簡”能夠長效化,在公共財政上要對許多方麵做硬性的規定,這樣才能起到長效的監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