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解密蘇聯專家援華與撤離(1 / 3)

解密蘇聯專家援華與撤離

時政

作者:史兆琨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蘇聯大量派遣專家入華援助,據統計,1949-1960年來華工作的蘇聯專家總計至少超過2萬人。當年蘇聯為何派專家援華,給中國帶來什麼影?蘇聯是出於什麼原因撤走專家,又造成什麼後果?

>>> 蘇聯專家因何而來?

毛澤東要求米高揚“提供全麵的援助”

新中國成立前,技術人才和經濟建設經驗十分缺乏;同時,鑒於當時國際形勢和意識形態,向蘇聯尋求援助無疑是一條重要和快捷的途徑。1948年,東北局書記林彪就致信斯大林,要求派遣大批經濟顧問和專家來華,幫助製定東北恢複國民經濟的計劃。不過蘇聯並沒有立刻慷慨解囊,因為斯大林還不確定,中共奪取政權後是否會加人社會主義陣營並保證對蘇聯的忠誠。1949年1月至2月期間,蘇聯派米高揚以聯(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員身份對西柏坡進行秘密訪問,了解中共取得政權後對蘇聯的立場,以及商討援助的事宜。

據沈誌華的研究,此次會談中,斯大林了解到:中共取得全國政權已經勢在必行;新中國將實行人民民主專政,逐步走向社會主義中共感謝蘇聯的援助,並願意接受蘇共的領導。而中共領導人特別強調恢複經濟需要蘇聯給予大力幫助。在2月1日的會談中,周恩來說:“我們想請求蘇聯給我們派來一些專家和提供製造武器的設備,並派遣一些顧問幫助我們訓練部隊、建立軍事院校和組織包括軍事工業在內的後勤工作。”最後,在2月4日的會談中,毛澤東提出,“中國共產黨要聯共(布)方麵提供全麵的援助。需要兩位顧問:一位經濟顧問,一位財政顧問。”

米高揚沒有給予答複,稱還需請示斯大林,並要求中共派代表團到蘇聯磋商具體事宜。1949年6月劉少奇率領代表團秘密到莫斯科磋商。此次出訪有成果,8月劉少奇回國時就帶回220名蘇聯高級經濟幹部和工程師。新中國成立後,中蘇簽訂了中蘇關於專家問題協定,其中第一條“蘇聯政府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請求派遣蘇聯專家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企業及機構和組織工作。”協議簽訂後,大批蘇聯專家開始入華援助。如果說戰後蘇聯向東歐國家派遣顧問是出於控製和滲透的目的,多少有些強加於人,那麼,到中國來的蘇聯顧問和專家,完全是中國政府自己請來的,完全是為了滿足中共鞏固新政權和發展經濟的需要。

蘇聯專家對新中國經濟的恢複至關重要

中共取得政權之後,作為革命政黨,長期從事武裝鬥爭和農村工作,缺乏掌握政權後管理國家的經驗。根據 1950年中央組織部長陸定一接見蘇聯駐華代辦謝巴耶夫時通報的材料,當時華北有150萬黨員,其中130萬是文盲或半文盲。在區委以上領導人員中,近50%沒有文化或文化不高。依靠這樣一支幹部隊伍當然是無法對偌大中國進行有效管理的。因此,中共一方麵動員各部門幹部到蘇聯學習、參觀,一方麵聘請大量蘇聯專家來華協助政府進行管理。蘇共中央的檔案提供了1954年第1季度蘇聯顧問在華工作範圍和地區的證據:當時在中共中央和政府各部委的顧問達403人,這個數字大約占當時在華經濟專家人數的1/3,而且其中318人,即3/4以上的顧問集中在北京。這些顧問遍及中共中央和政府所有部門,從安全、軍事、情報,到體育、衛生,無所不在。

而蘇聯專家和技術人員來華,對於中國國民經濟的恢複也作出極其重要的貢獻。據中國檔案材料,自1950- 1953年先後到中國幫助經濟建設工作的蘇聯專家共計1093人。如果按照蘇聯的統計材料,1951-1953年到中國工作的高級專家已有1210人。這些數字大概都沒有把鐵路專家計算在內,據鐵道部1953年的工作報告,僅1950年5月長春鐵路公司正式成立以來,就先後聘請蘇聯專家1500人。

第一個五年計劃得以順利實施

國民經濟得以恢複後,蘇聯專家便投身到一五計劃之中了。他們幫助中國完成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建立了工業化的基礎。這從1953年李富春的報告就可以看出。

報告說蘇聯決定在1953年至1959年內,援助中國建設和改建91個企業,同時完成1953年4月以前蘇聯援建的51個企業,共為141個企業。對於這些企業,“從選擇廠址,搜集設計基礎資料,確定企業的設計任務書,進行設計(蘇方擔負工作總量約70 —80%,我方擔負20一30% ),供應設備(蘇方供應設備總量約50 —70%,我方負擔30一50% ),指導建築安裝和開工運轉,一直到新產品的製造,無償地給製造新產品的技術資料等等,總之是從頭到尾全麵地給予援助”。為了幫助中國掌握這些企業,蘇聯除接受每年派遣1000名工人和工程技術人員到蘇聯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