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企業“出海”(1 / 3)

大企業“出海”

財經

作者:易玨

· 一方麵是下一個十年的萬億級出海規模,一方麵是海外市場需求的更張與各級風險的加劇,海外的誘惑與阻隔並存。

英國BBC廣播公司曾推出了一組紀錄片《中國人要來了》,大概的意思是,中國人到歐洲搶工作、搶資源和搞破壞來了。發生這一次令中國政府和涉外企業相當惱火的鬧劇的背景是2002年至2011年,從投資增速看,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平均增幅高達44.6%。中國走向海外的步伐已經越發清晰和頻繁。

越來越多的企業出海,伴隨而來的不僅僅是那些警惕“狼來了”的呼聲,還有從海外傳回的失敗案例:2012年遼寧西洋集團稱遭朝鮮單方麵毀約被套2.4億元,浙商收購俄羅斯森林被提前收回百億資產蒸發,中海油收購尼克森幾次遇阻……

“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會麵臨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像俄羅斯和朝鮮這兩件是比較典型的案例,受關注比較高。這在很大程度上跟政治風險是有很大關係,政治風險還包括國有化、征收這樣的風險,像俄羅斯就屬於資產被征收。”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周密告訴記者,“事實上總體來講這隻是個案,不會占大多數,因為中國企業中‘走出去’有成千上萬家,但是發生風險的可能並不多。”

但企業更多的疑問擺在中國人麵前,中國企業在海外的生存現狀如何?前景如何?遭遇哪些瓶頸?企業又該如何應對策略?

下一個目標,萬億

中國企業“走出去”存在廣闊空間,專家預計,下一個十年,中國對外投資容量有望突破萬億美元。

在經曆漫長的15年加入世貿組織的談判期間,“走出去”成為一項重要的國策,而中國企業也成為走出國門探索海外市場的先導。2001年,中國正式成為世貿組織第143個成員,與此同時,“走出去”戰略正式寫入第十個五年計劃。於是,從2002年起,中國企業走向海外便成為十年來新聞界持續關注的焦點之一。而“走出去”的中國企業也在以自己的實踐,提高中國在全球經濟的份額與話語權。

2011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淨額(流量)實現了自商務部中國對外投資數據發布以來連續十年的增長,達到746.5億美元,再創年度投資流量的曆史新高,而2002年這個數額為27億美元。其中,非金融類投資達到685.8億美元,同比增長14%。2002年至2011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年均增長速度為44.6%。

截至2011年底,中國境外投資容量已達4248億美元,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累計淨額位居全球第13位,較上年末提升4位。我國境內投資者在178個國家和地區設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1.8萬家,境外資產總額超過1.5萬億美元。2012年盡管世界經濟乏力,中國境外投資依然保持強勁的增長動力,1月至10月累計實現非金融類境外投資581億元,增長29.8%,預計全年境外投資總額將再創新高。

新趨勢,新熱點

走出去的企業性質正在發生改變,從早期以海外工程承包為主要途徑的大型國企和央企走出去,到現在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加入到海外投資的行列中來。

傳統中國在進行海外經營時主要采取“綠地投資”的方式進入,比例高達48%;戰略聯盟方式為39%,收購兼並為13%。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這一比例正在發生改變。根據商務部的統計,2011年以並購方式實現的直接投資272億美元,占流量總額的36.4%。周密認為,對於資金實力越來越雄厚的中國企業,並購是比較快速有效的方式,因為它可以很快的開拓國際市場,前期投入的時間成本大大減少。2012年前三季度公布的中國對外並購交易約133宗,較2011年同期145宗交易下降8.2%,平均每6個月增加40宗交易,但對外投資總額從去年前三季度的449億美元上升了16.2%,達522億元,最近6個月交易總額增加了293億美元,平均每宗交易規模上升至3.92億美元,2011年平均交易額為3.49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