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的企業性質正在發生改變,從早期以海外工程承包為主要途徑的大型國企和央企走出去,到現在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加入到海外投資的行列中來,最新數據顯示,中國民營企業的投資流量占對外投資總額的44.4%,海外並購與直接投資中大額交易的成功案例裏越來越多中國的民營企業。
周密告訴記者:“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的經營模式、管理體製和所有製結構都不同,導致它們的理念不一樣。民營企業的組織結構相對簡單,出於對投資收益的考慮,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比較靈活,對風險也比較敏感,所以民營企業進入市場的速度會比較快,但是它的問題是資金實力不雄厚、經驗不夠,可能會遇到更多矛盾和問題,需要它采取更加靈活的方式去應對,這些方式可能國有企業並不會采取。”
中國海外投資的行業多為采礦業、製造業、電力生產等勞動密集型或自然資源密集型行業。根據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發布的《2012年大中華海外並購焦點報告》,2012年前三季度,能源與資源行業相關並購交易占交易總量的29%,占同期交易額的68%。消費與運輸行業並購交易在交易量與交易額方麵位居第二,分別占據20%和13%的市場份額。跟蹤近四年,2009年至2012年第三季度,能源和資源行業對外交易所占比率同2005年至2008年相比上升了3.6%。周密認為中國處於快速發展時期,能源的對外依存度在逐年上升,這迫使企業“走出去”尋找更多的資源。
不過,在能源相關行業占比提升的同時,中國高新技術企業,主要包括通訊和IT等行業企業的海外投資對高新技術、先進製造業的布局也在加快。華為、中興、騰訊等一批深圳高科技企業已經搶得先機。
新需求,新風險
在國家與全球大力強調產業轉型升級之時,“走出去”的中國企業不僅同樣需要主動參與到產業的轉型升級中來。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東莞的加工製造企業一直未能恢複元氣。一名東莞企業觀察員告訴記者,企業生存依然處在一種“雞肋”的狀態,但“走出去”到海外投資卻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真正能夠順利出海的加工製造企業實在很少。據統計,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失敗率高達70%。
中國市場經濟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周為民認為,“主要有兩個方麵:一是市場體製不完善,民營企業在融資、稅費、市場準入方麵,的確麵臨很多問題。這是市場化改革中長期以來沒有解決好的問題。另一方麵,我們麵臨著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任務,這就意味著大量的民營企業麵臨轉型的問題。這是在新的發展階段遇到的新問題。”
對於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高失敗率,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張維迎表示,從國際市場的角度來講,無論是品牌、技術還是產品等方麵,中國企業都尚未形成真正核心的競爭力。中國企業海外並購在人力資源、管理等方麵缺乏充分的準備。
此外,海外投資在高位地區的過分集中也是導致失敗率過高的重要原因。商務部對外投資和經濟合作司副司長王勝文指出,我國對外投資合作業務相對集中在高危市場。我國對外投資存量前20位的國家和地區中,對高危或高風險國家的投資額占到1/5。對外承包工程累計合同額超過10億美元的89個國家和地區中,18個位於全球建築業市場風險最高的20個國家之列。
周密告訴記者:“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會麵臨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但一般來說風險跟收益是成正比的,很多企業願意冒這個風險,那樣也就會有更高的收益,競爭對手比較少一些,但是出現風險之後就會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在遭受風險的案例中,很多是由於缺少一個基本的保障,比如在政府層麵、協議層麵及法律保障層麵的保障。這並不單純是決策的問題,它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得根據具體案例來討論。比如俄羅斯的案例中,當地政府進行了查封,這些是可以通過很多的渠道去避免,企業可能沒有這樣的意識。這是雙方溝通的問題以及法律法規不健全的問題等其他的一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