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想學習如何創業,成功之後就要學習如何經營管理,然後要學習如何才能發展壯大,開創新的機會,這些主要從實踐中去學習。那些企業主一直在學習如何經營自己的企業,所以他們成功了——一直在琢磨如何用自己的企業來賺錢,你說該不該發財?你在那麼做嗎?也許你一直在學習如何拿工資,可是工資是你說了算的嗎?創業卻是自己說了算。
創業是諸多人生選擇中的一種(因此你也可以不選),沒有走過那條路,就難理解它的全部意義。白手創業是對整個人生的改造,包括物質條件的改變和做人做事觀念的改變。物質條件的改變,人人都能理解,它是創業的直接動機;做人做事的改變,卻是很多人不能理解的。沒有利益衝突的深刻體驗,就很難認識人的本性。領導者對人之本性似乎有天生的洞察力。他們成功是上天賦予的獎品,獎勵他們把天賦善加利用。
除了學習之外,是什麼在主導創業成敗?我的調查給出了答案:諸如智商、家世、權力、天賦、教育,甚至勤奮和努力,都不能解釋所有的成功。惟有一種美德,上天確實賜予了每一個人,那就是狂熱——創業激情、創業企圖心。它使你一直保持旺盛的鬥誌,積極去爭取勝利。勤奮與努力是創業企圖心的重要內涵,但不是創業企圖心的全部。清潔工人中能稱優秀者,他必勤奮,也必得到讚美,但他不在財富成功之列。成功者隻占總人群的2%,如果你沒在2%之列,上天賜予你的稟賦哪裏去了呢?賜予他們的,上天也必賜予你,但如果你從來就沒產生過創業企圖心,怎麼可能成功?
本書的緣起
首先要感謝黃瀟漪小姐,她為本書提供了有價值的素材。
關於如何創業這個話題,我也準備了10年了。那是1999年,我自己剛開始創業,就想找一些創業的人聊聊,看他們是怎麼成功的。然後就想到可以作為專門課題來研究。問題是哪裏去找那麼多研究樣本?去工商局去查,被他們禮拒;順著馬路挨戶搜,也不是辦法;又根據電話黃頁發了一些傳真,都石沉大海;還給企業經營類雜誌郵過信,看他們能否給點支持,也都沒有回音。得靠自己了!——調查中才發現,這條原則在創業者身上得到了非常完美的表現。
我就讓朋友一個一個介紹,這樣才收集到271個案例,離最初1000個案例的目標差得還很遠。獲得這271個案例並不容易。我曾光顧了一個餐廳,吃了三回飯,人算是熟了,就說了我的想法。他嗬嗬一笑,說他也不是老板,隻是幫他哥管理,他哥是國家幹部,不願意配合。聊多了我才知道,他們兄弟倆都不能成為我的研究對象,飯店的籌備、開張、經營,基本上是一個朋友全權代辦,他哥隻出了錢。那位朋友是一個四十出頭的婦女,中等個兒,精神飽滿,開過三家飯店,幫他們開這家店是因為她欠他哥很大一個人情。這算是轉彎抹角找到正主兒了,我心竊喜,不料她竟一言卻之:“哎呀,謝謝謝謝,我確實沒什麼好說的。”
為這271個案例,我去了上海、廣州、深圳、成都、西安、烏魯木齊、長沙、合肥、天津、沈陽、哈爾濱、石家莊、溫州等城市,還有一些小城市。朋友介紹了合適的人選之後,一般我是先發傳真過去,說明我的意圖,明確三點:1.創業資金不超過30000元;2.他說的話真實可信;3.沒經他同意,不得把他的姓名、電話、住址、公司名稱、財產數量等透露給任何人。這樣做,效率提高了,廢話也少了,但案例就更難得到。
很多人不願意花費時間,一個真正有效的案例,至少需要他們專門抽出一個小時來,還不包括認識、解釋來意、確定時間等零碎時間。剛開始沒有使用到問卷,完全是筆記和腦記,後來使用了錄音,再後來才設計了問卷。問卷並不科學,作為一個統計手段也還湊合。填寫那份問卷需要十幾分鍾。然後我要跟他聊大約半個小時。把錄音整理出來之後,既要分析問卷之外的一些創業細節,比如創業之初究竟顧慮過哪些問題,究竟是什麼原因促成他的創業行動,同時還根據問卷與錄音之間的某些邏輯關係來判斷他說的是否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