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過本書的一些案例之後,有大學生表示:我們不可能走他們的道路,不可能去天橋下睡覺,不可能去賣發卡賣水果,我們更願意做一些什麼網絡啊媒體啊之類的創業。他們認為我提供的主要是上一個世紀的案例,離他們距離已遠,參考價值不大。
有沒有更適合他們的創業道路呢?我帶著這個問題重新檢視了創業的四種方式,心中有數了。他們所能走的創業之路仍然在四種方式之內,所不同的是他們希望從更高的起點開始。
更高起點是什麼含義呢?用專業一點的話來說,就是那些高附加值的項目。發廊、餐館、紙箱廠之類的企業附加價值都很低,也很容易被複製,他們看不上,那跟他們的教育水平不般配。
什麼樣的項目有高附加值呢?這裏先要區分一個概念,他們心中所希望的,究竟是高附加值,還是看起來體麵?前麵已經說過,越是大企業背景的人越不容易走上白手創業之路,理由之一就是大企業的不可複製性,你本錢少,不可能像大企業那樣去體麵地經營,所以他們暫時還不能走第一種創業道路,常常會考慮第二種方式:想通過市場調查來尋找創業項目。
由於他們沒有經營經驗,對企業界所知甚少(學校學得的營銷、管理絕不是企業的全部),又沒有足夠多的時間去做半年或一年的市場調查工作,很難迅速得到好的創業項目。對偶然性的期待就自然發生了:怎麼能突然發現一個好機會?這就是他們鬱悶的原因。
偶然性當然存在,但當你把精力集中在偶然性上時,是不是走上了守株待兔的命運?不要把偶然性與做市場調查相混淆。有兩個人的創業值得大學生注意,一是郭廣昌,二是第二種創業方式中的故事3.他們兩位都是研究生或本科生,學曆沒有問題,他們創業時也不是所謂的體麵或高附加值項目,但他們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小生意沒有必要做100年,你可以在創業經營中實現幾級跨越,100個創業者中有43人有這樣的經曆。
如果你抱持著非高附加值不可的創業企圖心,那可是最大的好事,沒有流於俗套,就更應該堅定地走下去,直到時機成熟。唯一要做的是,你大概不能指望“一年入行,兩年入門,三年就創業”,而要多工作幾年。時間可以換得你想要的東西,隻要你的創業企圖心在。就像第二種創業方式故事2中的孫正義一樣,或者今天的陳天橋。但要注意,他們的創業道路是很難模仿的,你必須深刻了解他們成功的本質,才對你自己有用。他們成功的本質在於,他們對市場的前瞻性與市場的多變性高度重合,且能夠有效執行自己的商業意圖。看著容易做著難。你要深刻地分析自己,是在好高騖遠,還是確實具備做大事的若幹條件?建議你好好看看“企業如何做大”使用到的分析外部環境的方法。同時提醒你注意,絕大多數偉大的創業者,在他們的事業開始時,並不是由偉大的創業構想所驅動的。盡管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你決心走高附加值的創業道路,那就要多等待些時日,等待條件成熟。而且可以確定無疑地說,你的創業已經在白手創業的範疇之外。你不是借來一點錢,而可能是融資或幾個合夥人籌款,資金一定是數十萬元或更多。海外歸來者多數走了這樣的道路,創業資金也常常不是區區幾十萬元了,而與海外歸來的高級白領相比較,他們還是人群中的極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