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謹慎初戰,先求不敗”是什麼意思(1 / 2)

創業同打仗,謹慎初戰,先求不敗,才能保存力量,積累經驗,來日再戰。如果你嫌“先求不敗”保守,不夠積極,而一定要爭取首戰告捷,更應該記得“謹慎初戰”四字。來看一段曆史。

“謹慎初戰,先求不敗”的軍事案例——平型關戰役

紅軍改編成八路軍後,林彪、聶榮臻率領115師2個旅,於1937年9月望五台山、平型關一線進發。林彪、聶榮臻親自查看了平型關的地形,從靈丘縣城到平型關隻有一條路可走,關口下地形險要,兩麵山丘夾峙,高數十丈,路就在溝底,是土路,崎嶇不平,隻能供一輛車通行,有五六公裏長。我專門去看過,很不好走,我的車在那裏也被紮了。由於地形非常適合打伏擊,伏擊戰又是紅軍的強項,若集中優勢兵力,一定能打個殲滅戰,八路軍就決定在那裏跟小日本打一仗。

那時日本鬼子的氣焰很囂張,侵略中國以來還沒吃過敗仗,號稱“皇軍不可戰勝”,武器精良,戰鬥力很強。八路軍這邊,盡管改編之後補充了一些槍支彈藥,但裝備還是很落後,基本上保持了紅軍的老樣子,也沒有跟日本鬼子交手的經驗。毛澤東看了林彪的電報,考慮再三,基本意見還是不打,建議等等再說,並提出,“如敵南進……依情況逐漸南移”。毛澤東看到的是整個中國的抗戰形勢,國民黨不斷潰敗,全國抗日信心不足,八路軍還不足以與日本鬼子硬拚,當以保存與壯大軍事力量、創建敵後根據地、消耗日軍力量為現實任務。

再一次查看地形後,林彪認為地形、時機都有利我軍,副師長聶榮臻也認為可打,就決定了作戰意見,並決定“失去運動戰之可能時”,就迅速撤出戰鬥,不影響全軍戰略。從軍事指揮官這個角色來看,林彪、聶榮臻無疑是傑出的,既領會到毛澤東的戰略全局觀,又根據戰場的實際情況,靈活決定戰鬥方案。

他們設計考慮進退兩個策略:集中優勢兵力,如果戰鬥確實有利,就堅決打擊日本鬼子;如果形勢不利我軍(而不是失利,失利等於是敗仗,那麼就不該打),就迅速撤出戰鬥,也就是毛澤東的“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保存軍隊力量”的軍事思想。

查看地形回來,林彪在腦袋裏把戰鬥演練了好多遍,想得頭發暈——那時他才30歲,已經使用健腦器了。

戰鬥方案是,待敵入我伏擊圈,側擊敵後翼,截頭、斷尾、折腰,分割敵人,我4個團打敵1個團,以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另安排獨立團與騎兵營阻敵援軍。原定是與國民黨軍協同作戰,林彪深知他們的德性,沒有依賴他們,而設計了友軍中途變卦、不來參戰的作戰方案。如果沒有那段細心,平型關戰役可能不是勝利,而是兩敗俱傷,甚至失敗!

八路軍在頭天晚上就進入預設陣地埋伏起來,夜裏還下了一點雨。1937年9月25日早晨7點半,日板垣師團的輜重部隊,慢慢悠悠走進我軍的伏擊圈,無絲毫警覺。

林彪命令發起攻擊,並拿起望遠鏡觀察戰鬥情況。由於是第一次對日作戰,沒有經驗,仍然出了一些險情。長溝北麵的禿山高地,沒有配備守軍。日軍剛開始被打暈了,清醒過來之後,就迅速組織反撲,派兵爭奪那塊高地。如果被敵人占領了,我主攻團及八路軍師部就暴露在敵人火力之下。幸好日軍隻派出小股部隊。林彪在望遠鏡中看到了這個情況,立刻命令搶占高地。我兩個營突破敵人火力,迅速衝過公路,剛剛搶上高地,敵人也爬上來了,一陣短兵交鋒,打退了鬼子。後來這個高地成為雙方反複爭奪的陣地,可見日軍很快就把握住了山地戰中的高地的重要性。

鬼子表現出很強的戰鬥力。被打暈打散之後,失去了指揮,就三人一組,背靠背,成三角形,我十幾個戰士都打不垮。斃敵三人,我軍也要付出同等代價。我軍戰士也犯了很多錯誤,用對待國民黨軍的辦法對付鬼子,高喊“繳槍不殺,優待俘虜”,鬼子卻隻管開槍,因為他們聽不懂。衛生員想去救助負傷的鬼子,竟被咬掉耳朵,或被刺刀捅死,或犧牲於小鬼子的自殺手榴彈。林彪在望遠鏡中看到了這一切,趕緊下令:“不放下槍,就徹底消滅!”敵人來了6架飛機增援,轟炸時,我軍戰鬥隊列開始渙散,防線出現鬆動。八路軍迅速做出調整。

閻錫山的隊伍果然沒有來。如果他們出擊,4000鬼子將被牢牢鎖死在那條山溝裏。林彪知道,單靠115師4個團,是難以殲滅4000鬼子的,確認了友軍變卦的消息之後,就果斷放棄了全殲計劃,沒有四麵包圍敵人,而是在山溝底部的公路東翼側擊(禿山高地在公路西側,沒配守備,意在放鬼子從那邊逃,不逼敵過甚),把鬼子截成幾段,分割開來,能逃掉的就讓他逃,逃不掉的就徹底殲滅。

戰鬥一直從早上打到下午。我攻擊部隊3個團(還有1個團做預備隊),把1000鬼子封鎖在五六千米長的那段溝裏,全部殲滅。另3000鬼子,從我軍預留的口子逃出,沿國民黨防區,從西北方向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