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投資必須明確負有保護環境的責任,其產品和產品的生產過程不應對環境產生破壞作用。為此,根據中國國情,我們不可能也不必要等到達到較高的人均收入水平之後再回過頭來治理環境汙染。我們必須在製造業投資中注重環保政策的影響,提升製造業投資的標準以滿足環保政策的要求,履行好製造業的社會責任。環保政策對製造業投資的影響,一方麵是要求製造業的環保技術標準不斷提升,在製造業投資方向上進行選擇;另一方麵,製造業生產過程的排放也會有更高的要求,在確定製造業投資的內容以及範圍上,需要考慮環保政策的具體要求,考慮環保政策的影響,實際上是從製造業投資全成本(包括製造業本身的投資支出以及改善投資產生的外部性的社會成本的總和)的角度考察投資行為,因此製造業的投資範圍會擴展,直接投資造價會加大。
一、中國製造業環境保護現狀
我國長期以來資源高消耗、環境重汙染、片麵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對生態環境欠下了巨額赤字,環境質量每況愈下,自然災害愈演愈烈,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愈來愈大。汙染物總量不斷增加,環境質量逐年下降,人們生活在汙染十分嚴重的環境中。與此同時,還出現了大範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以及日益嚴重的水汙染、大氣汙染和固體廢棄物汙染;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稀有物種迅速減少,自然災害以及受災率、成災率明顯上升等問題。統計資料顯示,目前我國所有造成環境汙染的排放物中70%來源於製造業。
2003~2005年間,製造業各行業的廢水排放總量逐年增加的行業有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製造業,飲料製造業,紡織業,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製品業,家具製造業,造紙及紙製品業,文教體育用品製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金屬製品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和工藝品及其他製造業;明顯減少的行業有煙草製品業、專用設備製造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製造業;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其他行業基本上是升降起伏或基本不變;從排放總量看,排放量前幾名從大到小的行業依次是造紙及紙製品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紡織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和農副食品加工業。從達到排放要求的比例看,2003~2005年大部分行業的達到排放要求的比例都在提高,但是三年平均比例低於90%的有8個行業,其中最低比例的是農副食品加工業,三年的比例最高的是橡膠製品業。在四個排汙量最大的行業中,除了農副產品加工業,造紙及紙製品行業也是三年平均比例在90%以下的,由於其排汙量最大,達標比例又偏低,因此,是水汙染的“大戶”;作為排量第二位的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達標率平均也僅有91.4%。可見,在製造業的汙水產量最大的四個行業中,汙水處理的程度和水平還需要進一步提高,以減少汙染。
在2003~2005年間,製造業廢氣排放量減少的行業有食品製造業,煙草製品業,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複製,文教體育用品製造業,醫藥製造業和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製造業,其他行業是每年增加的;從排放總量看,排放量居前幾位的行業是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和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從製造業SO2排放總量看,減少的行業有農副食品加工業,煙草製品業,醫藥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以及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其他行業是逐年增加的;排放量居前的幾個行業是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造紙及紙製品業和紡織業。可見,重化工業是大氣汙染的主要源頭。
可以看出,在2003~2005年期間,除了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複製、醫藥製造業和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幾個少數行業外,絕大多數的固體廢物產量是增加的;從產量的絕對值看,最大的幾個行業是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農副食品加工業和造紙及紙製品業,重化特征的製造業還是主要的汙染源頭。
從製造業的上述環境指標數據可以看出,製造業在投資增速較快尤其是重化工製造業投資增速較快的最近幾年,對環境的汙染程度的“貢獻”也在逐年加大。受中國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爆炸事故影響,鬆花江發生重大水汙染事件,苯類汙染物流入第二鬆花江,造成水質汙染,汙染帶長約80公裏,持續時間約40小時。該事件再次表明,中國已經進入環境汙染事故高發期。從客觀上來看,一些重化工企業的設備老化,年久失修,加之管理不善,存在重大的環境隱患,有的甚至連環保處理設施都很難正常運轉。從投資的新企業來說,有的地方片麵追求經濟發展,近年來新上馬了一批工藝落後,甚至是國家明令淘汰、汙染嚴重的工業項目。國家環保局2001~2004年連續四年專項行動查處的環境違法企業中,“十五小”和“新五小”等在2000年以前就應取締的企業,分別占到30%以上。另外,重點工業汙染源汙染反彈現象屢見不鮮。我國人口、資源、環境的基本國情決定了必須改變製造業傳統的“高資本投入、高資源消耗、高汙染排放”的發展模式,利用市場機製和技術進步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國民經濟體係。為此,必須通過改變製造業的投資模式、內容和方向,推動我國大規模的產業結構調整,加速從資源粗放利用、環境破壞嚴重、管理粗放、技術落後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轉向資源集約、環境友好、管理科學、技術先進的科學發展模式。
我國在工業化初期重工業的傾斜發展,造成了製造業投資中的重汙染型的產業結構,我們在經濟發展較低的水平上就遭遇了嚴重的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在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經濟結構劇烈變動時期,汙染物的增加也就難以避免了。世界各國的工業化進程都是先汙染後治理。美國開始大規模治理時的人均GNP已達11000美元,日本也是在人均4000美元開始治理的。但是,我國不應該重走它們的道路。根據有關學者的估計,我國因環境汙染給經濟增長造成的損失是很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