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公司不但是國際資本流動的載體,而且是技術創新的源泉。它們以世界市場為目標,利用其內部一體化的生產、銷售和研發體係,在世界範圍內進行生產要素的轉移和資源配置,形成一體化的生產、銷售和研究開發全球網絡,從而實現全球性的利益最大化。對跨國公司全球一體化的研究向來是世界經濟與世界地理兩大學科的研究熱點。20世紀七八十年代跨國公司研發全球化的趨勢逐漸顯現,研發全球化作為跨國公司全球一體化戰略的一項新的內容,也成為國內外學者關注的焦點。與生產、銷售活動相比,跨國公司的研發活動有著很大的特殊性,其區位選擇的影響因素和決策過程也更為複雜,這給經濟地理學家帶來極大的挑戰,探索之路卻也因此更富樂趣和激情。
我自20世紀90年代末就開始對跨國公司研發全球化進行專門研究,2001年出版了《跨國公司R&D全球化的區位模式》一書,是國內較早係統研究跨國公司研發全球化的空間過程和區位選擇問題的成果,該書在2002年榮獲上海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類二等獎。隨後我接連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跨國公司在中國的R&D投資及其空間效應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跨國公司R&D全球化的空間結構研究”、上海市科技發展軟科學研究重點項目“跨國公司研發全球化及其應對策略研究”和“上海創建國際產業研發中心的戰略研究”等一係列基金項目的資助。我指導的博士和碩士研究生也因而都選擇了這一領域作為研究方向。
跨國公司最初都強調研發活動的統一,研發活動多集中在母國內進行,其原因有:一是可以對新技術的開發過程實施更大的控製,降低技術創新泄密的潛在風險;二是可以充分利用規模經濟效益,降低因分散而引起的各種成本的升高;三是能使跨國公司集中力量展開多層次、多方麵的研發活動,避免在不同國家出現重複研究。
然而,20世紀80年代以來,研發機構分散與獨立的趨勢日益明顯,一方麵是因為跨國公司本身的國際生產一體化在向深度發展,不斷擴大的海外生產業務需要海外研發的支持;另一方麵,研發活動的適度分散也可以帶來許多好處,如可以盡量接近市場並開發適合當地消費需求的產品,可以充分利用不同國家的研發資源,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東道國的國家利益與民族感情的需要。
研發的分散化促進了海外研發機構的發展,如同在海外建立銷售、生產子公司一樣,建立海外研發機構已成為跨國公司擴張的核心。當海外研發機構建立起來以後,跨國公司的全球研發體係就開始形成,隨著海外研發機構的數量的增加,跨國公司的全球研發體係還會隨生產和銷售業務的變化而變化,這種變化涉及兩個方麵:一是全球研發體係的地域分布;二是海外研發機構的功能。從總的情況來看,跨國公司海外研發機構的規模大多會隨著公司的成長而壯大,其數量也會相應增多,由於研發對跨國公司的競爭與成長具有頭等重要的作用,研發活動必然會和跨國公司的業務容量與空間分布的擴展緊密結合在一起;另一方麵,隨著跨國公司業務領域趨於多樣化,來自各方麵的市場競爭壓力會越來越多,企業研發機構的設置也更需要適應這種變化,從而有效提高競爭力。
海外研發機構規模的不斷擴大和海外研發機構數量的持續增加,使跨國公司的全球研發體係逐漸趨於完整。一個完整意義上的全球研發體係是若幹個本土研發機構和若幹個海外研發機構組成的全球網絡,它們在地域上分布於世界各地,在功能上分工明確,構成整個跨國公司全球生產一體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一個公司而言,其全球研發體係形成的同時,會在全球空間層麵映射出一定的地理布局。那麼,如果世界上難以數計的跨國公司的全球研發體係都在地理上投影出來,多個不同的單體公司研發空間組織在全球不同地域疊加和重合,會出現什麼樣的全球地理分布格局?跨國公司研發全球化有著怎樣的空間特征?不同的研發活動密集區域之間又有著怎樣的聯係?這就需要在公司區位選擇研究和空間組織研究的基礎上對跨國公司研發全球化的空間結構進行探索,從而完善傳統的以生產和銷售為主要內容的跨國公司全球一體化空間組織理論和企業區位理論。